• 中文

    /
  • ENG

    /
  • PYC

    /

资源&服务 |

科技服务云超市
首页 > 资源&服务 > 找技术 >详情
复杂油气藏断缝结构的储集空间精细表征技术及应用
应用领域:资源与环境
我有意向
国家/地区
中国
行业领域
资源与环境
简介

一、成果概述:

孔隙等储集空间是剩余油气富集的“心脏”,断层和裂缝(简称断缝)是油气运移的“血管”。我国复杂的多旋回叠合盆地背景决定了断缝结构模式的复杂性,油气藏长期注水开发和地层压力下 降改变了储层结构,加剧了储集空间的非均质性,造成了剩余油气的分布愈加零散,直接制约着油气田的高效勘探开发。依靠各种资料、测试手段和生产设备,基本形成了一套针对油气藏勘探开发的技术方法体系,但在不同尺度断缝的内在联系、断缝结构定量表征和“血管+心脏”一体化建模等方面尚不能完全满足油气藏高效开发的需求。本项目研究的断缝结构,是指断缝的几何形态、组合形式和空间展布。通过 10 余年攻关,本项目创新了复杂油气藏断缝结构的储集空间精细表征技术,解决了一直制约断缝发育型复杂油气藏高效开发的关键难题,主要取得以下几个创新成果:首次将数字露头和数字岩心模型相融合,量化断缝结构参数,构建忠于实测数据的原型地质模型,可有效指导不同尺度的深层离散裂缝地质建模;创新了基于构造序次理论的“构造物模-仿真数模”联合技术,直观再现了不同序级断缝发育过程中应力-应变场动态变化,揭示了相互之间的内在作用机理;创新形成了基于叠加索贝尔算子的地震组合技术,可有效识别地下断距<7m 的多方位走滑断层;创新性地将水-岩物理模拟和多场耦合模拟有机融合进行断缝溶蚀-充填程度的量化表征,突破了储层裂缝有效性评价局限于井间插值的技术瓶颈,基于岩石力学实验,推导建立了差异充填岩石的多期复合破裂准则及裂缝叠加力学模型,创建了四维应力场模拟下的裂缝结构定量表征技术,大大提高了低井密度区裂缝预测的可靠性;提出了基于数据包络分析和多层神经网络的储层非均质性综合指数计算方法,实现了基于多参数和动态开发的储层非均质性综合定量表征;综合以上,建立了“断缝融合、分级相控、模式拟合、动态约束”的双孔双渗地质建模方法,预测的裂缝密度、储层物性、含油气性和实钻吻合率均达到 90%以上,直接服务于油藏的剩余油富集区预测和气藏的开发技术政策优化、调整。来本项目已在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等多个单位进行了应用推广。本项目共授权发明专利 8 项,发表学术论文 40 篇(SCI/EI 收录 60 篇),专著 3 部。以李阳院士为主任的鉴定委员会认为本项目成果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断缝结构定量表征技术”达

到国际领先水平。

二、应用领域:

(1)低序级断层精细刻画技术、复杂断层体系合理性验证技术在胜利油田分公司现河采油厂得到了广泛应用,优化钻井部署,新钻油井 180 余口,提高采收率 0.6%,新增销售额 41557 万元,新增利润 17165 万元。

(2)将多期裂缝力学表征技术与断缝储一体化建模技术有效融合,建立了和田河气田石炭系东河砂岩段和奥陶系良里塔格组碳酸盐岩离散裂缝地质模型及双孔双渗地质模型,解决了石炭系储层“通而不畅”机理、奥陶系裂缝垂向穿透性和气藏见水主控因素等关键难题,有效指导了和田河气田下一步的开采技术政策界限优化和政策调整,实现了整体气藏采收率达到 60%,较原先增长3.5%,折合天然气产量 13.38 亿方,可产生经济效益约 16.38 亿元。方案的实施使得“高效开发面临巨大挑战、南疆平稳供气面临巨大挑战”的气田开发局面得以改观,实现了气藏日产气稳产 130万方,较前期提高了 78 万方,直接产生经济效益 2.34 亿元。

四、投入需求:

作为“山东省油藏地质重点实验室”实验平台建设,需要投入经费 200 余万元,设计、改进构造物理模拟装置,研发、购置高温高压釜、孔隙度渗透率测量仪等设备本项目成果是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科研团队和协作单位经多年攻关研究积累的成果。研究成果已在中石油、中石化和中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的油气田勘探开发领域成功推广应用。


  • 中文

    /
  • ENG

    /
  • PYC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