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课题来源与背景:不良出生结局的发生不仅与遗传因素有关,其中环境污染暴露对不良出生结局的影响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来自欧美的多项大型队列研究明确了不同环境污染物与不良出生结局之间的内在关系,且多项研究指出,与难以改变的遗传因素相比,通过鉴别出与不良出生结局密切相关的环境污染因素从而采取有效干预措施降低不良出生结局的发生,其取得的社会经济学效益最大。在过去30年发展过程中,由于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粗放型生产模式所带来的高能耗使我国成为全球最为严重的环境污染国家之一,尤其是近年来,环境污染累积危害效应开始显现。同时随着我国二胎政策的实施,高龄产妇逐渐增多,这种多危险因素重叠下造成的健康危害和远期效应更值得关注。然而环境污染对不良出生结局的影响不仅受污染物的来源、污染物种类、内聚成分和浓度的影响,而且也与不同地区不同人群遗传背景的差异有关;因此在评价环境污染对不良出生结局的影响效应时不能直接搬用欧美国家研究数据,必须开展基于国内人群污染物暴露的相关研究,鉴别出主要的相关环境污染物,并阐述暴露组分产生的生物学效应和关键分子通路靶点,筛查早期人群生物标志物应用于疾病风险预测,将为我国居民不良出生结局的预防和干预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因此,在对我省典型区域环境污染物进行充分解析基础上,以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FASs作为环境暴露标志物,评估36种环境污染物与不良出生结局(早产和低出生体重)的暴露-反应关系,进一步采用结合细胞功能学实验,识别与早产相关的“毒性通路”和“关键靶点”,从而能有效降低环境污染致不良出生结局的疾病负担,为生命早期环境污染暴露健康影响的早期预警和精准预防提供有效的生物监测指标和暴露风险评价技术。
研究目的与意义:通过本项目的中澳国际合作和优势互补,在对我省典型区域环境污染物进行充分解析基础上,基于生物监测当量计算出各污染物对出生不良结局的贡献率,根据其归因危险度大小筛选出优控的环境污染物,构建环境污染对出生不良结局发生的预警预测体系,并进一步对优控的污染物进行源解析,并为政府提出可行的干预控制策略,对保护我省居民的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论点与依据:通过母婴出生队列研究研究,对比PFOS、PFOA、PFDA、PFBA、PFHxS、iso-PFOS、Σ3+4+5m-PFOS等36种环境污染物对不良出生结局的影响效应,发现PFOS和PFOA异构体对不良出生结局的影响最高。基于临床病例对照研究,明确了PFOS、PFOA异构体对先心病的毒性效应最为显著。进一步通过人群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PFOS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浓度,胎儿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风险增加了11%~26%。本项研究结果不仅将为人们深入认识环境污染的健康危害,同时也为环境暴露的早期健康防治和安全预警提供一条崭新的研究工作思路,进而为政府部门提供快速可靠的决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