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应用领域和技术原理1 应用领域本项目属水运工程领域。2 技术原理在原设计基础上通过加密超前钻采用“一槽两钻”原则探明槽段底部地质情况,通过布设探边孔探测溶洞边界、大小、充填情况。同时采用跨孔弹性波法及高密度电阻法等更有精度的手段,进一步探测溶洞边界、大小、充填情况、分布形态、发育情况和溶洞水文性态(是否与外江连通)。利用理正岩土软件对溶洞探测结果进行直观显示,模拟溶洞三维模型,并归纳统计区分不同类型的溶洞(大小、位置、有无充填物、充填物类型),选取标准试验段进行溶洞处理试验,确定不同大小及不同充填状态的溶洞处理施工工艺。
性能指标通过多方手段对溶洞进行三维探明后进行分类,在经过一系列溶洞处理试验后确定溶洞处理施工工艺及施工参数。(充填料1、2、3详细材料及配合比见技术研究报告)洞高H≤6m的溶洞,采用冲孔桩成孔,Ⅰ序孔冲孔发生漏浆情况,则进行充填料1或充填料2(见报告)回填。回填完毕后重新制造泥浆,利用冲孔锤将回填料反复击实。如此反复,直至冲孔到设计底高程。Ⅰ序孔施工完毕后按顺序进行其他孔施工。若多次回填充填料1或充填料2无法达到止漏情况,则采用回填低标号素混凝土(充填料3)进行溶洞处理。洞高6<H≤10的溶洞,在地下连续墙槽段中间部位布置一个先导孔,覆盖层采用1200mm直径冲锤成孔,待冲至溶洞顶板岩层,孔内套1200mm钢护筒,更换1000mm直径冲锤冲破溶洞顶板;发生漏浆情况,回填充填料1或充填料2(材料、配比详见报告)。反复充填后若不再漏浆,拔出钢护管,换成1200mm冲锤继续冲孔。若多次回填充填料1或充填料2无法达到止漏情况,则采用回填低标号素混凝土(充填料3)进行溶洞处理。洞高H>10的溶洞,在地下连续墙槽段中间部位布置两个先导孔,先进行第一个先导孔施工,后进行第二个先导孔施工。覆盖层采用1200mm直径冲锤成孔,待冲至溶洞顶板岩层,孔内套1200mm钢护筒,更换1000mm直径冲锤冲破溶洞顶板;1000mm孔冲到溶洞底后,发生漏浆情况,回填充填料1或充填料2。反复充填后若不再漏浆,拔出钢护筒,换成1200mm冲锤继续冲孔。若多次回填充填料1或充填料2无法达到止漏情况,则采用回填低标号素混凝土(充填料3)进行溶洞处理。
与国内外同类技术比较目前国内外一般采用超前钻孔法来探测溶洞,但超前钻探测具有多解性,且其仅能代表钻探孔的地质情况,其周边地质情况预测的精度往往不高,这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溶洞处理效果。此外,国内外溶洞处理经验虽多,也总结出“注浆法”,“回填法”及“钢护筒跟进”等施工方法,但大多数是针对桩基施工过程中的溶洞处理。国现阶段针对地下连续墙施工中溶洞处理的施工方法大多借鉴于此,但总体概念上模糊不清。针对不同大小、不同类型、不同位置及不同充填情况的处理方式尚不算明确,完全依靠经验而行,不成系统。如回填法在地连墙施工中适用于多大溶洞、具体采用何种回填料、配比几何,槽段长度范围内应设置几处回填区域;注浆法在地连墙施工中适用于何种类型溶洞,采用何种注浆方式、布置方式;钢护筒跟进法在地连墙施工中适用于何种类型溶洞,是否结合回填法进行施工,全槽段范围内如何进行设置等均不明确。本工程在国内现有基础上总结出一套完善的、适用性较高的溶洞处理方式,通过多手段对溶洞进行探明分析后对溶洞分类精准处理,有效节省工期及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