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1)基础研究方面,首次从神经元与神经元、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之间信息传递的思路系统地揭示了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细胞通讯机制:率先证实“针刺抑制脑缺血损伤部位。钙超载从而调节神经元的钙稳态”是针刺保护缺血后神经元损伤的主要机制;率先证实“针刺改善脑缺血后突触数密度、体密度和突触后致密物质从而促进突触的结构可塑性,激活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介导的海马齿状回的长时程增强(LTP)从而促进突触的功能可塑性。”是针刺调节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信息传递的主要途径;率先证实“针刺增加星形胶质细胞谷氨酸转运体GLT-1 从而抑制谷氨酸对神经元的兴奋毒性作用,同时促进少突胶质细胞的成熟与分化,抑制小胶质细胞的增生,从而发挥胶质细胞对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是针刺调节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之间信息传递的重要途径。
(2)在临床研究方面,中心研究团队针对缺血性中风后的主要并发症包括:运动障碍、吞咽障碍、言语障碍、智能障碍、抑郁症、感觉障碍、肩手综合征、失眠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并规范的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首次创建了以“通督调神针刺法”为主体的缺血性中风的系统而整体的治疗方案,该方案使缺血性中风残障率由40%下降至17.9%,在全国5个中心、8 个分中心广泛应用,病房患者15030 例/年,门诊患者206000 例/年,直接经济效益1.44598 亿元、间接经济效益2.2609 亿元,在显著降低了患者的残障率的基础上,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显著缩短患者的住院天数,明显减轻患者的医疗负担,充分发挥了针灸绿色疗法的“简、便、验、廉”的特点,对于缓解我国医疗资源的紧缺,推动社区医疗的发展将发挥重要的作用。中心利用传统医学针灸推拿学和针灸康复学与现代科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神经生物学、现代影像学相互结合成功衍生出新型学科针灸影像学科,并获得国家科技著作出版基金资助。通过理论创新通督调神针法现已成为临床规范方法,用于中风患者的后遗症治疗的临床标准。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用于开展针灸研究的神经生物学的技术平台。利用先进的研究设备及前沿的科研技术开展中医针灸电生理基础研究,同时开展中医针灸的临床效应及治病机理等研究。为针灸机制研究开拓新的领域,提供先进可靠的技术平台,提升国内中医针灸机理研究国际影响力、实现中医针灸的现代化和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