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

    /
  • ENG

    /
  • PYC

    /

资源&服务 |

科技服务云超市
首页 > 资源&服务 > 找技术
国家/地区
行业领域
服务类型
搜索
超高强汽车用钢的成型回弹控制技术
技术简介: 成果简介: 项目背景:超高强汽车用钢具有超高的强度和优异的塑性,是汽车轻量化的理想材料,受到汽车制造行业的广泛关注。根据国家强国战略咨询委员会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汽车轻量化近期和中期目标为:重点发展超高强钢和先进高强钢技术,实现高强钢在汽车中的应用比例达到 50%以上;重点发展第三代汽车钢和铝合金技术,并推进其产业化应用。因此,在车身结构件上应用超高强钢是汽车行业极具潜力的发展方向之一。然而,超高强钢在使用中还存在较多的应用瓶颈,比如其成形窗口窄、边部开裂、回弹、可焊性差等问题。在所有问题中,回弹最为突出,并且随着强度增加,回弹的倾向和严重程度不断增大。在此背景下,开展针对超高强钢回弹技术的研究,采取有效手段控制回弹,可有效推进高强钢在汽车车身上的应用。 关键工艺技术:项目的关键工艺技术为:基于组织演变的回弹行为控制技术,即基于超高强钢成形过程中的组织演变与回弹的内在关系,提出回弹行为的控制技术。通过分析超高强汽车用钢在成形过程中的 local misorientation 等微观组织、力学性能和弹性模量的变化,总结影响超高强钢的回弹机理,建立超高强钢回弹预测模型,最终实现超高强钢的回弹行为控制。 成熟程度及推广应用情况:投入研发成本 100 万元左右,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 推广应用情况:本项目已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及河钢集团邯郸钢铁公司的资助,并以邯郸钢铁公司生产的超高强钢为对象,开展回弹行为的调控。 市场分析:钢铁企业生产高强钢过程的性能控制,及下游用户在高强钢成形过程中的回弹控制等方向。 投资估算和经济效益分析:预期投资 200 万元,可解决组织演变和性能优化,从而提升产品品质,实现产品更新换代,年创造经济效益 500 万元。 成果亮点:1、技术先进性:本项目针对超高强汽车用钢的回弹问题进行研究,源于国家汽车行业的重大需求;基于组织演变的回弹行为控制技术,本项目提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控制技术,并实现了技术在行业内的推广应用。2、获奖情况:获河北科技进步一等奖。
中国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技术成果
多能场驱动的荷电雾滴群参数化可控输运关键技术与应用
技术简介:
中国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技术成果
新型生物质基水凝胶材料构建及其医用性能的研究
技术简介: (1)提出清洁、高效的碱分级分离和醇纯化的方法,实现蔗渣主要组分(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高效分离,分离得到的木聚糖类型半纤维素分子量高于27000mol/g,并阐明了分离方法、纯化方法、干燥方式等对半纤维素结构以及性质如分子量、流变性、热稳定性、溶解性等的影响规律,建立了半纤维素的构效关系。该研究为半纤维素的高效转化提供了分离新途径。(2)研发了力学性能好的羧甲基纤维素/海藻酸钠复合水凝胶,通过各个组分以及交联剂的调控,赋予复合水凝胶具有良好的耐热性(40 oC,不流淌),耐寒性(-1oC,不结冰),另外,复合水凝胶还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无快速降解性等特点。该研究为提升医用辅料走向高端产品提供了技术支撑。(3)依据半纤维素的构效关系,结合肌酐分子的化学结构特点,通过新基团对肌酐具有吸附行为的引入,创新研制出对肌酐具有良好吸附性能的半纤维素吸附材料,对肌酐的吸附量达2.45 mg/g,该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作口服试剂用于尿毒症患者的辅助治疗,为半纤维素在医用材料方面开辟了新途径。
中国现代农业技术成果
催化材料并行合成和高通量表征系统与装备
技术简介: 成果(技术)简介:工业催化剂的平均开发周期约为15年,现阶段在理论基础上的“试错”式开发过程仍落后于生产需求。成果持有人针对这一问题,发展了催化材料筛选和催化机理研究的材料基因组学方法,利用发展的并行合成和高通量表征技术,开发了一系列工业催化剂。例如:水热/溶剂热和溶胶凝胶的湿化学催化剂并行合成突破100单元,处于国际(最高为75单元)领先水平,同时解决了原有的湿化学合成高通量设备存在的设备较粗糙,通量较低,以及粉体合成不均匀等问题。基于组合溶液喷射等并行制备技术,已开发2项工业催化剂,并已开展中试放大。基于这些工作,承担了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低维组合材料芯片高通量制备及快速筛选关键技术与装备”子课题。成果如获实施,预期实现催化材料组分、形态和功能多样的组合材料芯片制备及快速筛选,提升我国在催化高端仪器装备领域的原始创新能力,促进国内化工新材料研发模式的转型,突破一系列国防和国民经济发展亟需解决的化工新材料技术瓶颈,设备本身和应用都具有较大产业化经济价值。
中国电子信息技术成果
银纳米线/石墨烯柔性电子传感材料研制
技术简介: (1)所制备的银纳米线@石墨烯/硅橡胶杂化材料具有优异的导电性能:在3.1 vol%极低的渗流阈值下,导电纳米复合材料的体积电阻率依然达 (2.4±0.3)×10–4 Ω·cm,大幅度降低AgNWs的使用含量,提高AgNWs网络的搭接效率。由这种低渗流阈值的导电复合材料制备的纸基形变传感材料在外部弯曲形变发生时更容易发生重新构建,表现出对弯曲形变更高的响应灵敏度(0.16 Rad–1),与较低的响应时间(120 ms)与松弛时间(105 ms)。 (2)所制备的银纳米线@石墨烯/硅橡胶表现出优异的动态老化性能:以半径 1cm 反复弯曲 3000 次,体积电阻率变化不超过 5%;0º破坏性折叠 8 次,体积电阻率变化不超过 30%;360º 扭曲 500 次,体积电阻率变化不超过 20%。 (3)研制出的银纳米线@石墨烯/硅橡胶可满足检测或模拟人体关节运动的可穿戴设备的要求:其形变灵敏度当曲率半径为 3-5mm 的弯曲变形时,灵敏度>100,并具有较好的重现性。
中国新材料技术成果
1000MW超超临界二次再热燃煤发电技术
技术简介: 本项目以超超临界技术为基础,以二次再热为重要手段,依托国电泰州电厂二期工程,建设世界首台百万千瓦超超临界二次再热机组。技术指标先进,经济社会效益好。利用现有成熟材料,采用二次再热并提高初参数,采取集成创新技术进行综合提效,使机组的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同时大幅度降低温室气体和污染物排放。项目设计主蒸汽压力31Mpa、主蒸汽温度600℃、再热温度610℃/610℃,均为当今百万千瓦级机组最高水平,预计投产后机组发电效率可达48.01%,高于当今世界最好水平(47%),比国内最好水平(45.82%)高2.19个百分点。折算后项目发电煤耗可降至255.81克/千瓦时,比当今世界最好水平低6克/千瓦时,比国内百万机组平均水平低14克/千瓦时。 该成果与比常规火电机组相比,具有以下突出特点。一是增加了级再热系统,提高了主蒸汽温度和压力,从而减少能量损失、提高热循环效率;二是汽机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单轴五缸四排汽新型汽轮机组;三是国际首台百万等级超超临界二次再热锅炉;四是优化了控制系统(DCS)及控制策略,根据二次再热气温控制模型复杂的特点,蒸汽调温方式创新性地采用了塔式布置以及燃烧器摆动与分隔烟道烟气挡板相结合的汽温调节方式。五是锅炉、汽机、控系统等关键核心装备和系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该成果在我国具有很高的应用推广价值。采用超超临界二次再热,通过提高主参数,集成优化等综合技术,实现了综合提效,总体指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示范项目的建设对着我国高效清洁火力发电技术水平的提升、对国内各地区建设高水平电站项目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
中国新能源及节能技术成果
全氟化碳的催化分解及高稳定性Al2O3基催化剂的研制
技术简介: 1997年12月通过的《京都议定书》明确提出要限制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氢氟化碳、全氟化碳、六氟化硫等主要温室气体的排放。2005年2月16日,该议定书正式生效。因此,消除工业过程废弃的全氟化碳气体是一项十分迫切的工作。催化分解法是一种消除全氟烃的经济、实用方法。本项目研制的改性Al2O3催化剂,反应温度为750C、常压条件下,有很高的稳定性,CF4转化率不低于95%。推广应用范围、条件和前景:本项目研制的催化剂,经工业放大实验,可用于金属冶炼、电子工业排放的全氟化碳废气的催化分解。避免这些全氟化碳废气排放到大气中,有利于遏止温室效应和气候变暖,保护生态环境,具有显著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中国新能源及节能技术成果
一种灌胃模型鼠
技术简介: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灌胃模型鼠,利用与实物相似的特点,让操作者能够顺利、安全地掌握灌胃这一手段,并减少对实验动物的伤害,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中国生物与新医药技术成果
基于惯性动作捕捉的康复评估系统
技术简介: 项目研究的是一款用于帮助中风偏瘫患者康复训练过程的基于动作捕捉技术的康复评估系统。团队自主开发控制程序,自主设计智能算法,通过动作捕捉技术对康复运动动作进行实时检测,将患者的康复运动情况参数化、可视化,矫正不规范动作、对康复过程进行评估和反馈,可以进一步优化康复解决方案。
中国高技术服务技术成果
全预制装配式卫生间阶梯式异形沉箱一体化智造施工技术
技术简介: (一)施工工艺要点阶梯式异形沉箱一体化智造技术施工工艺主要包括模台清扫 、刷脱模剂、组装模具、安装钢筋笼、预埋件及给排水管、安装侧面定型PE模、浇捣混凝土、面层抹平及压光、养护、拆模、构件侧面脱PE模、构件质量检查与修补、构件标识、构件存放与厂内吊运等。本课题的主要内容是应用BIM技术设计阶梯式异形沉箱结构、钢筋排布、管道预埋等全过程指导装配化智能生产、研发了高抗渗低成本混凝土配合比方案和锥形凹槽PE膜粗糙面成型施工技术。①通过BIM技术拆分、细化设计模型,对设计方案开展可视化模拟、经济性对比,协助优化,助力于沉箱设计与生产标准化的实现。应用BIM技术开展生产线的模拟,合理开发利用构件加工场地,控制材料的精准供应,对接钢筋网片机等数控加工设备实现自动化、数字化的加工。开展基于BIM的沉箱钢筋展示、整体展示,实现3D交底和4D生产、施工方案模拟,实现构件的精细化制作。②首先经过试验及结果对比分析,确定混凝土基础材料配合比,再分别考虑减水剂和引气剂对强度和抗渗的影响,减水剂增加的情况下,构件的抗渗性能在一定的程度上呈抛物线上升的趋势,但其强度等级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呈下降趋势;引气剂的使用能一定程度上提高混凝土的抗渗性能,但也会使构件强度等级呈直线下降。③对PE膜在沉箱粗糙面成型过程中的施工技术进行了理论研究,开展了方案比选与产品试做,与传统工艺的粗糙面成型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对其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开展了实验室论证,经过多方的研究与论证,肯定了本技术的可行性与先进性。
中国新能源及节能技术成果

分享到各大社区

  • 中文

    /
  • ENG

    /
  • PYC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