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服务 |科技服务云超市 |
|
![]() |
首页 > 资源&服务 > 找技术 |
《C9 回家》-原创 3D 动画电影 | ![]() |
|
技术简介: 10 月 22 日,第 32 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委会提名名单揭晓,青岛农业大学动漫与传媒学院师生参与制作的原创 3D 动画电影《C9 回家》获得提名,候选“最 佳美术片”奖项。《C9 回家》由青岛农业大学、青岛数码动漫研究院、国家地方联合动漫工程研究中心、青岛新旋律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制作,从 2011 年到 2018 年,整个创制历时 7 年,其中剧本的编写和人物原图设计就用了 3 年时间。作为“产、学、研、用”相结合培养应用型“艺术工程师”教育教学模式探索的成果之一,该片创作期间,先后有 1000 余名在校学生参加到创作实践中。学院以该项目创作为基础,培养了大批学生的创作能力与动手能力。2014 年,本片应邀加入中国动画电影代表团,参加了戛纳国际电影节,预告片亮相戛纳,引起各国片商好评并成功签约印度、土耳其、阿联酋、埃及等 35 个国家的预授权。聚焦环保,为首部青岛原创科幻动画电影 《C9 回家》是首部青岛原创科幻动画电影,讲述了一个关于海洋新能源开发与环境生态保护、讲给孩子们听的关于友情和亲情的科幻故事,发生在一个名 为“岛城”的虚拟城市,以励志、成长为发展主线,结合亲情、友情为辅线,讲述了地球小伙伴与来自克里里星球的 C9 外星人成为互相信任的朋友,共同阻止邪恶计划,保护生态家园的故事。原青岛农业大学动漫与传媒学院院长、青岛数码研究院院长赵晓春表示,这个属于青岛的科幻故事,同时也在打造一张推介青岛文化旅游的新的城市名片。而金鸡奖是中国电影圈公认的专业权威奖项,就好比中国的“奥斯卡”,能够与国内众多知名大 IP 一同入围,本身就是大成果,也反映了这部作品在创作题材、艺术和技术水准上的含金量。以往的动画片,可能更多是采用二维的手绘动画,《C9》回家采取动作捕捉的方式来制作完成三维动画的,能够大幅提升生产效率。原本一个动画师一天最多能完成三秒钟的动画,用动作捕捉技术,一天就会达到近 20 分钟的动画制作量。但对演员的选择难度更大,片中的外星主角 C9,身材灵活小巧,制作过程中,几番尝试才找到了一个身材适配、会一些杂耍的演员,演员穿戴动作和表情捕捉装备,将动作、表情信息传到电脑,制作成模型,再进行人工数据调整,再匹配到角色上。影片拍摄过程中用的动作和表情捕捉设备是团队自主研发的,使用的头盔是摩托车的头盔,用带扣的腰带把它固定在演员的头上,铝合金的支架,前置一个捕捉面部表情的摄像头。从影片制作的宣传片里,还能看到团队用泡沫塑料贴上反光贴,自制动作捕捉衣上的发光点,那套动作捕捉衣则是用潜水服改制而成的。据说,团队也曾引入了两件大牌的动作捕捉衣,但是限于资金,便自己依据功能原理,完成了五套简易动作捕捉衣的制作。 动画制作过程是一个漫长而枯燥的细致活儿。团队曾就渲染流程做过测试:一台机器,一天一夜的时间,能渲染二十五分之一秒的画面,也就是一帧。这一帧画面并不是只有一个层次的画面,最多的时候,一帧中包含有 70 多层的素材画面,这 70 多层就包括有:环境层,角色层,动作层,毛发层,还有光影层,层层叠加,才有了我们看到的超写实的呈现。 |
||
中国其他技术成果一起共享 |
《齐民要术》-农耕文明系列动漫作品 | ![]() |
|
技术简介: 农耕文明系列动漫片以《齐民要术》的技术、内容为原点,以技术的演进和传播为线索,结合现代农业发展和山东民风民俗,融合科学家对生命、生态、生活机理和规律的研究成果,分门别类的对《齐民要术》的 10 卷 92 章进行改编与二度创作,打造一部普及农业技术、表现农业科技发展成就及演进历程、弘扬中国悠久农耕文明、凸显山东农耕文明发祥地价值的大型动漫系列片。2015 年获得“齐鲁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工程”的支持。 |
||
中国其他技术成果,技术转让一起共享 |
崂山传奇系列动画片 | ![]() |
|
技术简介: 是一部以青岛崂山为地域特色的传奇系列动漫作品,已经制作崂山传奇系列 动画片 28 集,相继获得了泰山文艺奖的三等奖、一等奖、一等奖、二等奖;2014年学院《崂山传奇系列》动画短片代表山东省参加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评选。 |
||
中国其他技术成果,技术转让一起共享 |
农业虚拟现实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 ![]() |
|
技术简介: 农业虚拟现实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主要基于虚拟农业生产服务、虚拟农业科普教学、虚拟农业科研数据研究三个大项。着重探索虚拟农作物栽培技术的推广系统。虚拟作物主要依靠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系统来监测农业环境的因素变化与对应的作物成长动态,研究作物形态与环境关系及其量化作用规律。 《农业虚拟现实科技创新服务平台》2018 年获美国圣荷西国际美术与设计 艺术节一等奖。 |
||
中国其他技术成果,技术转让一起共享 |
物联网大棚远程监控系统 | ![]() |
|
技术简介: 物联网大棚远程监控系统,在大棚内设置多个采集点,每个采集点通过各种 传感器采集大棚内空气、土壤、光照等信息,借助无线方式发给大棚内的中继站,中继站之间通过接力传输将信息传递给中控计算机,根据系统智能决策,实现大棚内各个受控设备从而控制空气温湿度、土壤水肥情况和光照的自动控制。整个114系统包括感知执行点子系统、中继控制子系统和中控监视子系统,每个子系统有多个模块组成,模块间、子系统间以不同的通信方式建立连接。该技术传感器 6个:棚内温度、湿度、光照,棚外温度、土壤温度、湿度、CO2 浓度、土壤 PH值,节点最大连接数:6 个;传输距离 3000m,功耗:小于 300W。2014 年到 2015年期间该技术在莱西市店埠镇蔬菜基地成功转化,目前该成果已经在青岛市莱西店埠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进行了大面积的推广和应用,建设了 20000 平独栋现代物联网大棚,并实现了周边拱棚物联网改造 160 栋,建设了 3000 平的智能监控中心和物联网大棚技术中心,本项目成果有力的提高了温室大棚的自动化程度,推动了设施农业的发展,有效的节水、节肥、节能,保护了生态环境,有效的提高了农民朋友的生活水平。 |
||
中国其他技术成果一起共享 |
育种小区测产系统 | ![]() |
|
技术简介: 本系统包括搭载到谷物收获机的机载测产系统、松下 FZ-G1F 机载终端、差分 GPS 三个组成部分。其中机载测产系统是整个系统的核心设备,它可以独立进行线下测产。该测产系统又由数据测试部件、触摸屏控制系统组成和条码识别部分组成。其工作时只需将所要测产的作物倒入机器的料斗中,机器中内置的微型计算机就会对样品的质量、温度以及频率进行多维数据处理,同时在机器的触摸屏控制系统上将作物的水分、质量以及容重显示,并将数据进行保存,还可以实现 U 盘导出数据。从而极大的减少了在测量过程中所需的劳动力,是人工测产的30-40 倍。当系统应用于小区收获机时,每当收获机进入某个育种小区地块,GPS 会自动识别出该地块编号,并上传到机载终端;当一个小区的收获作业结束,收获后的籽粒会自动落入机载测产系统,测产系统将测量出的小区籽粒重量、水分、容重数据首先上传到测产系统的触摸屏控制系统,再通过触摸屏控制系统上传到机载终端,从而实现在线测量。系统通过研究不同品种、不同温度、不同含水率区间介电常数的物理特性变化规律,并用 MATLAB 建模,将收获机机载测产系统与机载终端软件及卫星定位系统三者融合,填补了我国育种小区智能测产的空白 |
||
中国其他技术成果一起共享 |
计算机视觉农产品智能分选 | ![]() |
|
技术简介: 农产品分选是农产品采后商品化处理的核心环节,是提高农产品标准化水平与增加农民收入重要手段。随着现代农业发展,传统的人工分选和面向单种作物的专用分选装备已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随着近两年人工智能技术的爆发式增长,将人工智能与农产品分选相结合,将领智能农机分选装备的发展方向,对发挥我市现代农业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先发优势,提升我市作为装备制造业强市的国家地位具有积极意义,具有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意义。目前一些胡萝卜等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主要依靠人工分级,生产成本高,生产效率低,利润低。针对外贸行业对农产品分选要求,研制了国内首台套的胡萝卜智能精选分级生产线,该生产线已顺利推广到马铃薯、花生、苹果的智能分级领域。 主要技术参数:(1)单台生产线单个通道可分级处理 12-16 个/秒,单台设备最大生产率能达 200-300 吨/天,可以多通道并行作业。(2)总体检测正确率达到了 90.5%。(3)等级分级准确率可达到 99.5%。(4)分选等级可达到 4~8级,可根据用户的分级需求方便地减少或扩展分级等级。(5)高速线阵相机推扫式成像,光电传感相应时间 0.003s,分级一个胡萝卜的平均时间为 0.03秒 |
||
中国其他技术成果一起共享 |
一种制备抗冻型植生生态混凝土的方法 | ![]() |
|
技术简介: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克服生态混凝土现有的缺陷,提供一种利用硅灰- 微细短纤维制备抗冻型植生生态混凝土的方法,成型后的生态混凝土具有连续连通型的结构孔隙,抗压强度可达到 10MPa 以上,抗折强度为 1.5~3MPa。满足其作为护堤、绿化工程的强度需要。其有效孔隙率可达到 25~35%左右,pH 值可降低到 10 左右,适合植物生长以及小型动物穴居。生态混凝土在慢冻环境下抵抗冻融循环可达到 50 次以上,其强度损失不超过 20%,抗冻效果良好。 |
||
中国资源与环境技术成果,技术转让一起共享 |
一种 Al2O3-TiN 多孔陶瓷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 |
|
技术简介: 传统的 Al2O3-TiN 复合材料制备设备及工艺复杂,生产效率低下,成本高,不利于复合材料的推广应用。本发明将两种粒径不同的 Al2O3 粗细颗粒作为骨料,α-Al2O3、TiO2、Al 粉作为细粉按比例混合模压,采用流动氮气气氛下常压原位反应烧结。在合理的升温速率、合理的烧结温度以及保温时间下制备Al2O3-TiN 多孔陶瓷材料。用金属作结合剂取代传统烧结结合,可以降低制品的烧结温度,烧结后制品中的金属与原料中的物质原位反应形成难熔化合物。 |
||
中国新材料技术成果,技术转让,技术服务一起共享 |
废弃混凝土全再生利用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 ![]() |
|
技术简介: 该成果立足山东省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的重大社会需求,历经十余年的产学研合作,完成了废弃混凝土资源化再生利用研究,涵盖了再生粗、细骨料和微粉的制备以及在再生混凝土、干混砂浆、透水砖、道路水稳层、预制构件中应用,实现了废弃混凝土的全再生利用,既降低对生态的破坏也减少天然资源开采。该项目在济南、青岛、临沂等地实现了规模化推广应用,带动了各地生态文明建设和“无废城市”的政策出台 |
||
中国资源与环境技术成果,技术开发,技术转让一起共享 |
中文
/ENG
/PY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