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服务 |科技服务云超市 |
|
![]() |
首页 > 资源&服务 > 找技术 |
基于燃料电池产业化的科学测试仪器—燃料电池性能测试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 ![]() |
|
技术简介: (1)在研究大功率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电压巡检、活化测控、性能检测等技术基础上提取共性测控模块,并利用共性测控模块搭建出“积木式”的测试系统;(2)利用“非对称的分级精度控制方法”实现放电控制,大大提高了大功率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恒压、恒流、恒功率放电的控制精度;(3)利用“间歇式自动补水”技术大大减少了补水对反应气体湿度变化的影响,满足大功率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长时间连续测试的要求;(4)采用集散控制的方式由主控制器将大功率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进、出水温度以及循环水流量的控制分配给相应的控制器独立控制,大大提高了电堆温度控制的实时性;(5)利用“飞电容”技术克服电池串联时的高共模电压。(6)采用“分散检测、集中控制”的技术实现对报警的统一处理。 |
||
中国电子信息技术成果一起共享 |
连铸坯质量控制和提升技术 | ![]() |
|
技术简介: 成果简介:随着钢铁行业的高速发展,国内外钢铁产量已经达到了饱和状态,提升钢产品的质量成了钢铁行业发展的重要目标。连铸坯的生产是钢材生产的关键,其连铸坯的质量对后续产品的生产及最终产品质量有重要影响,热轧板带表面缺陷大部分是连铸坯表面缺陷遗传而来。高质量铸坯的生产成了连铸生产企业和连铸工作者的主要目标。高温钢液在连铸过程中凝固成型,连铸坯的偏析、裂纹、疏松、夹杂物等质量问题基本上都产生于或源自连铸凝固过程。要实现高质量铸坯的连铸生产,必须减少甚至消除这些质量缺陷。 成熟程度及推广应用情况:已经经过实验室试验和工业应用;目前已经成功应用于首钢迁钢、首钢京唐、包钢、柳钢、三钢、建龙等多家钢铁企业炼钢厂,为企业带来了显著的产品质量提升和良好的经济效益。期望技术转移成交价格(面谈)。
市场分析: 国内外钢铁企业。
投资估算和经济效益分析:此前的应用和推广成功的为企业解决了企业铸坯产品的裂纹、偏析等治疗缺陷,显著提升了铸坯质量,为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成果亮点:1、该技术形成了一套中间包、结晶器、一冷、二冷、电磁搅拌、机械压下研究等铸坯质量控制技术。2、获得中国产学研创新成果奖。 |
||
中国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技术成果一起共享 |
3D打印用金属掺杂新型ABS专用耗材技术开发及产业化 | ![]() |
|
技术简介: (1)项目开展金属粉体和金属基偶联剂含量对金属粉体掺杂ABS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获取ABS复合材料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冲击强度等性能参数;对金属粉体掺杂ABS复合材料流变特性、热特性、力学性能进行了探索,取得了大量实验数据和较好的研究成果。本研究成果使企业月产量增加了2倍,产品合格率能稳定达到95%以上,产品合格率提升了5.6%。
(2)项目提高了3D打印制品外观品质,改善了使用效能,满足了人们对3D打印制品特殊的表面光泽度及闪光效果,特别是各种金属光泽和质感的需求。针对传统3D打印制品需要喷涂工艺,且存在表面喷涂不均匀容易形成色差;生产工序多,打印制品需经过打磨、去污、喷涂、烘干等多道工序才能完成;喷涂溶剂大量挥发,易造成空气污染,危害人体健康;需要专门的设备、场地,投资成本高等缺点,项目采用金属粉体掺杂ABS共混研制新型3D打印专用耗材,改善打印耗材物理机械性能、加工性能、赋予阻燃导电阻尼等特殊性能,使打印制品直接获得所需金属关泽和质感,减少加工工序,降低生产成本和抑制环境污染具有显著的社会意义和市场价值。
(3)研究实施对企业的影响:研究实施对企业产生三方面的积极影响:引智、人才及创新。引智方面:该项目引入的广东工业大学的科研团队,该团队多年来一直从事材料成形加工的理论、机械设计及制造、工艺和模具技术应用开发等研究工作,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为提升申报单位产品科技含量和推动企业健康快速发展均有显著作用。人才方面:项目促使申报单位一批七零末、八零后、九零初青年骨干成员茁壮成长,他们掌握了3D打印耗材成分设计、开发和制备的更深层次知识,在金属粉体和金属基偶联剂含量对金属粉体掺杂ABS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设计和开发方面展现出良好的业务素养,他们来至于企业基层,熟悉企业情况,是产品研发、工艺及技术攻关、市场推广的中坚力量。创新方面:主要表现在生产工艺及技术难题攻关等几个层面。通过本项目的立项研究,申报单位已完全了解并掌握了金属粉体掺杂ABS复合材料的生产工艺及关键技术;技术的攻克和关键难题的解决,使得企业健康成长,获得了较明显的经济效益,迅速提高了企业竞争力,改善了企业员工收入,激发了企业员工生产积极性,为企业的转型升级奠定了坚实的前期基础。 |
||
中国新材料技术成果一起共享 |
SLF高分子复合涂料 | ![]() |
|
技术简介: 成果简介及应用领域:SLF高分子复合涂料是双组份、无溶剂、常温固化型液体涂料,具有优良的抗腐蚀性能和较高的机械性能,可与金属、水泥、陶瓷、橡胶以及SEBF涂层等牢固结合。它的涂装工艺不受场地设备的限制,不需要加热装置,既适用于大面积涂装,又可作修补剂进行缺陷修补和管道补口。技术特点(含技术指标):1、粘结强度:43MPa;2、附着力:1~2级;3、击穿强度:35.1MV/m;4、抗冲击强度:>4J;5、抗压强度:103MPa;6、抗弯曲性:3º无裂纹;7、体积电阻率:1.0X1014Ω·m;8、耐阴极剥离:4.1mm; |
||
中国新材料技术成果一起共享 |
地质图件立体组合系统 | ![]() |
|
技术简介: 成果简介(技术分析和应用前景分析):地质成果图件通常以平面图的形式存在,没能构建出反应地下地质特征的立体空间环境。不同图件之间以“零件”的形式展示,影响对地质问题认识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为解决成果图件平面、零散、孤立的缺点,把平面构造图与纵向剖面图、单井柱状图进行纵向、横向穿插组合,构造完整的区域系统,反映立体地质特征。本研究对于成果图件的再利用、地质认识的复合验证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地质图件立体组合系统是为了二次利用油田勘探和开采产生的图件所设计实现的应用程序。系统利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将油田中的地质勘探图件按照其中的地质信息进行组合、变形,将图片信息以及多图件的地质信息同时展现出来。该系统能够赋予平面地质图件空间特征,并且能够按照用户要求多方面观察地质图件,更方便的挖掘多图件中隐含的地质信息。 |
||
中国电子信息技术成果一起共享 |
线路板拆解废气吸附与活化再生技术及其装备开发 | ![]() |
|
技术简介: 本项目采用循环流化塔+布袋除尘器+吸附器工艺流程,建有统一的移动再生活化中心对饱和的吸附材料进行再生。项目实施过程中,华南理工大学开发的线路板拆解烟雾有机废气治理工艺及形成的净化系统,具有100%的自主知识产权:功能材料方面:开发出多种新型高疏水性、多级孔的VOCs吸附材料,突破了高湿度条件下VOCs吸附少、吸附慢、可循环使用次数少的难题,具有高效、稳定和操作窗口宽、适应性强的特点。装备研发方面:通过自主设计开发出具有可轻便装卸的吸附内芯模块的直流式或径流式吸附器,其高气密性结构,包括吸附内芯模块,可防止VOCs泄漏,气体短路等情况,实现VOCs的高效处理;集装箱移动式一体化脱附销毁再生装备,将脱附及催化燃烧装置集成一体,占地体积小、再生效率高、能耗低,大大减少了吸附材料的危废产生量,并降低了更换节约吸附材料的成本。 应用模式方面:基于本研究的技术和装备,在园区实施“分散吸附-移动/集中再生”整体治理新模式的落地,应用于低浓度大风量的VOCs废气治理重点工程项目,降低VOCs治理成本,极大地推定了行业VCOs减排技术的进步和节能水平的提升。 |
||
中国资源与环境技术成果一起共享 |
桑叶菜新品种选育与应用 | ![]() |
|
技术简介: 本成果项目来源为广东省农业科技领域专项。桑叶是药食同源的植物品种,桑叶中富含多种活性物质,具有降血糖、降血脂等保健作用。桑叶因其独特的风味及显著的保健功能被作为一种特色保健菜肴,尤其在广东地区,桑叶菜被赋予清热解毒、降火的饮食内涵而受到消费者青睐,各种桑叶菜式不仅出现在酒店的特色菜单中,也走进百姓家的餐桌。然而,目前尚未有菜桑专用品种,市场上的桑叶菜口感、营养品质都有待改善。通过本项目的研究,选育出菜桑专用品种以满足消费市场的需求。
本项目以本单位建设的国家桑树种质资源圃-华南分圃的种质资源为素材,首先对100余份种质资源的桑芽进行口感、滋味、嫩度等感官食味审评,筛选出了口感佳、滋味香甜、嫩滑的资源材料(综合评分80分以上)16份。对40余份种质资源进行营养成分评价,营养成分主要评价指标包括水分、粗蛋白、粗纤维、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总酸、VC等。综合分析感官食味审评和营养成分评价结果,筛选出口感食味好、营养成分和活性成分含量高的资源12份。同时针对筛选出的口感好、风味佳、营养品质良好的优质高产的种质资源粤桑162(8号),对目标种质资源进行新颖性、稳定性、一致性测试,申请并获得了国家植物新品种权。以口感好、风味佳、营养和保健品质良好、产量高为选育目标,利用上述筛选出的种质资源为基础,配比出父母本杂交组合,建立了杂交一代品比圃,并对各组合的桑芽进行口感食味和营养品质等菜用指标的评价。
本研究测定了20余个杂交组合桑芽的营养成分,各组合桑芽的水份、蛋白质、粗纤维、灰分、可溶性糖、总酸和VC均有明显的基因型差异。本研究调查了各组合桑芽的嫩度、鲜甜度和综合评分三个口感指标,各组合桑芽的口感指标变异系数均在25-35%,其中组合C9、C16、C33、C12和C25综合评分最高。以产量为指标对各杂交组合进行品比试验,调查了各组合桑芽的亩产量,结果表明各组合亩产桑芽在600-1200kg,其中产量最高的组合依次为C4、C9、C42、C41和C25,亩产均在850kg以上。综合上述各杂交组合的感官评价、营养品质和产量等指标,最终选育出口感好、风味佳、营养品质良好、产量高的优质高产桑叶菜新品种2个:C9和C25。针对选育出的桑叶菜品种“菜桑2号”,调查不同种植密度(3000株/亩、4500株/亩、6000株/亩和8000株/亩)和不同留干高度(10cm、30cm和50cm)对单芽重和亩产的差异,研究不同栽培技术对菜桑品质及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在4500株/亩、留干高度在30cm时,“菜桑2号”的亩产和单芽重表现最佳。同时结合桑叶菜生产现状和栽培经验,分析总结出了能充分发挥菜桑品种特性、品质好、产量高的配套栽培收获技术一套。在广州市白云区周家庄和韶关市武江区龙安镇建立了高效种植示范基地,将选育出的桑叶菜新品种“菜桑2号”及其配套栽培收获技术进行了产业化种植示范,示范效果良好,受到当地农民好评。
本项目率先确立口感食味、营养品质、活性成分为菜用桑种质资源的评价指标,并筛选出优良菜用桑资源应用于品种选育。率先以口感食味、营养品质、活性成分和产量为选育目标,进行高产优质桑叶菜品种的选育研究,选育出新品种,并研究桑叶菜品种配套栽培收获技术,为产业化提供品种和技术支撑。 |
||
中国现代农业技术成果一起共享 |
天然气水合物固态储运技术 | ![]() |
|
技术简介: 该项成果主要包含3项专利技术,分别是:一种高纯度粉末状气体水合物的制造方法、块状可燃冰的连续制备装置及一种块状天然气水合物储运装置。将天然气在特定条件下制备成超细粉末或块状可燃冰,通过研发的特定装置进行保存与运输,达到天然气固态储运的目的。 |
||
中国新能源及节能技术成果一起共享 |
腹腔镜子宫韧带悬吊术联合阴式子宫颈截除术加主韧带缩短术在治疗子宫脱垂的应用 | ![]() |
|
技术简介: 本研究的所有患者均是根据盆腔脏器脱垂定量(P0P-Q)分度[5],选择子宫脱垂II度及以上并要求保留子宫的中老年患者和生育期患者,剔除内脏功能有异常、有精神疾病以及恶性肿瘤病史的患者。所有患者及家属均自愿参与并签署同意书。研究组患者采用腹腔镜子宫韧带悬吊术联合阴式子宫颈截除术加主韧带缩短术;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阴式子宫切除术。比较2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治疗有效率以及术后2年复发率,手术并发症率以及术后2者的生活质量和性生活质量。研究发现: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但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术后2年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的PFDI-20、PFIQ-7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者的PISQ-12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
||
中国生物与新医药技术成果一起共享 |
腹部手术后肠粘连防治药物的研究 | ![]() |
|
技术简介: 成果简介:剖腹手术后,几乎有95%的病人在后来的手术中被发现出现粘连现象。肠梗阻是粘连造成的最严重的疾病。现无用于剖腹手术后肠功能的恢复和肠粘连的防治的有效药物。七叶皂苷是由从中药娑罗子中提取的三萜皂苷;大黄素葡甲胺盐是水溶性大黄素盐。本课题首次系统观察了静脉注射七叶皂苷的抗炎特点和对胃肠运动的作用,并对七叶皂苷促进腹部外科手术后患者胃肠蠕动功能恢复的疗效和安全性,以及术后粘连的发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对大黄素葡甲胺盐对结肠运动和肠粘连的影响进行了动物实验观察。七叶皂苷钠抗炎作用研究显示,其抗炎作用与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地塞米松相似,起效相对缓慢,维持时间长(达24小时);抗炎作用依赖于肾上腺的存在,但不刺激肾上腺皮质激素的释放;与肾上腺皮质激素皮质酮具有明显的协同抗炎效应。七叶皂苷钠静脉给药,明显促进药物或手术所致的肠蠕动功能减弱的恢复。大黄素葡甲胺盐,对结肠蠕动功能具有促进作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多中心临床研究显示,七叶皂苷钠静脉注射给药,可明显缩短腹部手术后病人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和首次排便时间,即可加快腹部手术后病人肠功能的恢复。七叶皂苷钠或大黄素葡甲胺盐静脉给药,可明显降低大鼠腹部手术后肠粘连的程度,即对腹部手术所致的肠粘连具有防治作用。研究还显示,七叶皂苷钠对机体的免疫功能没有抑制作用;对腹壁切口的愈合也无明显影响。本项目研究首次提出:1、放大糖皮质激素抗炎作用的新机制;2、抗炎、促蠕动,降低肠粘连形成的治疗学理念,为抗炎药物研究提出了新的思路,为防治腹部手术后肠粘连提供了有效的治疗药物。生产条件及市场预期:本项目的研究成果获得两项发明专利授权,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世界外科学会会刊、国际著名的外科杂志-《WorldJournalofSurgery》,其重要性得到杂志主编的认同。论文提出的“抗炎、促蠕动,减少肠粘连形成”的治疗学理念,以及经“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取得的结果,已在全国多个省市推广,并得到广泛认可。成果鉴定后,将进一步加大全国学术推广的力度。 |
||
中国生物与新医药技术成果一起共享 |
中文
/ENG
/PY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