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服务 |科技服务云超市 |
|
![]() |
首页 > 资源&服务 > 找技术 |
一种清洁、高效的多孔炭电极材料及超级电容器 | ![]() |
|
技术简介: 成果(技术)简介:超级电容器,是一种介于电池和传统电容器之间、基于双电层电化学原理、能快速充放电的新型储能器件。超级电容器主要由电极材料、集流体、隔膜和电解液等部分组成,其中电极材料是决定超级电容器电容性能优劣的关键因素。研发一种清洁、高效、比容量高、稳定性好的新型储能材料就尤为重要,其中多孔炭材料因具有比表面积大、孔隙结构可控、导电性良好、化学结构稳定、原料价格低廉以及合成工艺简单等优点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主要技术特点:1.一种清洁、高效的多孔炭电极材料。原料:天然产物(选用农业废弃物)主要成分:碳、氮、氧:1.灰分:<1%;2.孔径:1-5nm;氮含量:>6wt%;比电容:> 250 F/g;循环5000次容量保持率:> 95%;BET比表面积:1500 - 2000 m2/g。2. 一种多孔炭基超级电容器:电极活性材料:多孔炭;单体容量:10 – 3000 F(可定制);电解液:水系、有机系;电压:1V(水系电解液)、2V/2.5V/2.7V(有机系电解液);循环5000次容量保持率:> 92%;能量密度:30 – 35 Wh/kg;功率密度:500 – 50000 W/kg;使用温度:-40至85℃。
应用领域及效益分析: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能源与环境问题日渐突出,如何获取兼具高效储能和安全清洁的储能材料已经成为新时期的研发方向。本研究项目旨在通过化学方法制备和改性多孔炭材料,使其具有非常高功率密度的同时也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从而可以进一步实现储能器件的轻量化、小型化。经过前期对多孔炭材料的研发,已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现阶段正在进行试生产,在优化和简化制备工艺的同时,降低了原料和工艺成本,产品的综合性能已经达到甚至超越了同级别的市售超级电容器产品。
投产条件:无。
合作方式:转让或面议 。 |
||
中国电子信息技术成果一起共享 |
功能益生菌酸奶直投式发酵剂技术 | ![]() |
|
技术简介: 本项目技术可制备复合益生菌(Probiotics)酸奶直投式发酵剂。发酵剂菌株从上 百株乳酸菌菌株中优选而出,包括能够高产谷胱甘肽(GSH)、γ-氨基丁酸(GABA) 和胞外多糖(EPS)的嗜热链球菌(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菌株;包括具有 高效脱出胆固醇能力的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菌株和能够抵抗人工 胃肠液定植于肠道黏膜上皮细胞的嗜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菌株。 经该发酵剂发酵的酸奶,无需添加任何明胶、果胶等添加剂,即可凝固成型,且酸奶 口感细腻,香味浓郁,无任何香精等风味添加剂,是一款口感和营养上乘的保健型酸 奶。技术指标(或技术特点)、成熟程度: 该项技术最大的特点为生产酸奶的菌株具有卓越的益生功能。 应用领域及市场前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对高品质生活的更高追求,人们在注重食品营养 价值的同时,食品安全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重视。“三聚氰胺”和“老酸 奶”事件为乳品行业敲响警钟,人们在追求所谓“质地结构、顺滑稠厚”高品质酸奶 的同时,忽略了发酵剂是酸奶产酸和产香的基础和原因,提升酸奶品质的关键在于筛 选性能优良的酸奶发酵剂。本技术满足酸奶发酵剂的各项国家标准,发酵酸奶持水性 好,乳清析出现象不明显,高产的 EPS 可避免明胶、黄原胶等使用来增加酸奶硬度和 支撑度。该技术包含的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菌株和嗜酸乳杆菌 (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 菌株具有很好的益生功能,提高了酸奶的保健功能, 因此,我们的技术具有广阔的市场领域和市场前景。 投产条件、投资概算: 该技术投产简单,投资门槛低,预算在 10~50 万不等。 推广前景分析预期经济效益: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对高品质生活的更高追求,酸奶产、销量迅 速增长,国内酸奶和酸味奶在 2000 年的销售总量就已达到 3.07 亿升,并且该数目 在逐年增长。以该技术开发的酸奶或相关酵素、益生菌饮料产品,开拓好市场年收益 可达 1000 万元以上。 |
||
中国生物与新医药技术成果一起共享 |
便携式封闭半封闭空间“垃圾空气”收集技术装置 | ![]() |
|
技术简介: 本技术是提供一种便携气旋式捕获除菌技术与装置,通过红外线探测,自动识别人的存在,瞬时启动除菌装置,以每分钟几百升的空气采集速度快速富集回收人体呼出的“垃圾空气”中的病原体,及时捕获杀灭空气中的病原体。 |
||
中国新能源及节能技术成果一起共享 |
VR虚拟仿真实训教学体验与VR创意大赛 | ![]() |
|
技术简介: 1. 五通道投影的VR仿真教学实训资源互动展示 针对已经建设完成的五通道VR仿真平台,体验诸如汽车发动机拆装仿真教学等。 2. 网络的VR仿真教学实训资源互动展示 体验诸如综合布线仿真教学、餐饮艺术摆台仿真教学、3D物流快递仿真教学等。利用网络平台,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并且满足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3. 桌面的VR仿真教学实训资源互动展示 利用桌面级工作站,开展诸如数控专业和工业机器人专业相关仿真实训。 4. 360度全景VR仿真教学实训资源互动展示 360度全景仿真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类似谷歌街景的网页全景仿真,另一种是针对移动平台的全景仿真。 5. 可穿戴头盔VR仿真教学实训资源互动展示 可穿戴头盔VR资源是当前以及未来一段时间的VR发展的主流方向,体验利用Oculus Rif、 HTC Vive等虚拟现实头盔为载体的VR仿真教学实训。 |
||
中国电子信息技术成果一起共享 |
BIM技术在三向预应力现浇渡槽施工中的应用研究 | ![]() |
|
技术简介: 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1 技术原理根据现浇渡槽施工特点,利用BIM技术建立支撑架、模板、台车和三向预应力渡槽等三维模型,对模型进行碰撞检查和深化设计,对现浇渡槽支撑架搭设、模板安装拆卸、混凝土浇筑、三向预应力张拉等重要工序进行仿真模拟和优化方案,利用迈达斯Civil有限元分析软件渡槽模板支撑体系进行受力分析,从而实现BIM技术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施工成本、保证渡槽安全施工的目的。2 性能指标通过BIM技术快速统计脚手架和模板工程量,计算模板支撑体系受力情况和安全稳定系数,实现优化施工进度,合理采购材料、降低施工成本、保证渡槽施工安全。
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1 创新性的提出了利用BIM技术,建立渡槽支撑架、模板、台车和三向预应力渡槽结构的三维信息模型,对模型进行碰撞检查,可以高效直观地发现设计图纸中的问题,通过及时调整设计图纸,可以避免由于碰撞冲突问题造成的返工情况。2 利用BIM软件对现浇渡槽支撑架、模板和台车结构进行深化设计,由三维模型快速生产二维图纸,不但可以对原图纸的准确性进行复核,还可以大大提高钢材下料准确率。利用BIM软件对脚手架和模板三维模型快速生成工程量明细表,相比传统人工计算方法,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性,避免采购过量导致材料浪费。3 利用BIM技术对现浇渡槽支撑架搭设、模板安装拆卸、混凝土浇筑、三向预应力张拉等重要工序进行仿真模拟和优化方案,且通过迈达斯Civil有限元分析软件对现浇渡槽模板支撑体系进行受力分析,确保模板支撑体系稳定和渡槽安全施工。
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本技术适用于水利工程领域,本技术针对三向预应力现浇渡槽施工重点和难点,结合BIM技术进行研究,研究出一套适应于三向预应力现浇渡槽施工技术。经第三方权威查新机构查新,未发现与本技术特点相同文献报道,因此本技术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和实用性。 |
||
中国资源与环境技术成果一起共享 |
神经外科手术规划系统 | ![]() |
|
技术简介: 成果(技术)简介:利用神经外科病人术前CT或MRI图像,进行病变部位定位与手术路径规划。
主要技术特点(指标):测量精度<1mm。
应用领域及效益分析:可应用于具备神经外科手术能力的医院,具有很强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前景。
投产条件:技术成熟度可以达到产业化条件。
合作方式:转让或面议 |
||
中国电子信息技术成果一起共享 |
生态规划与景观设计创新 | ![]() |
|
技术简介: |
||
中国现代农业技术成果一起共享 |
基于智能装备的工厂化种植模式 | ![]() |
|
技术简介: 该智能装备具有种植装备成套系列化、种植环境管控智能化和服务对象模式差异化等特点。其中,种植装备成套系列化有自主知识产权,为客户可定制化、标准化、系列化服务 |
||
中国现代农业技术成果一起共享 |
一种含有藻红蛋白的复合凝胶、制备方法和应用 | ![]() |
|
技术简介: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有藻红蛋白的复合凝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复合凝胶为藻红蛋白/胶原蛋白/羧基化碳纳米管/聚丙烯酰胺复合凝胶,本发明通过合适的制备方法将藻红蛋白制备成藻红蛋白/胶原蛋白/段基化碳纳米管/聚丙烯酰胺复合凝胶的形式,将其应用到敏化电池中,提高其光电转化效车。 |
||
中国新材料技术成果一起共享 |
智能仿生护脊睡眠系统 | ![]() |
|
技术简介: 大量临床医疗分析:失眠多梦、打鼾嗜睡、头痛脑晕、四肢麻木、腰酸背痛、落枕胸闷、含胸驼背、夜起尿频、高血压等系列病症,多因脊椎不正所致。而70%以上患者则因寝具选择不当。国际脊椎神经科学会(ICA)对枕头床垫提出两个重要标准:① 无论平躺侧卧,人体脊柱都能得到有效水平支撑,枕头床垫的高低软硬度完全符合体形体重需求;② 分压减压,压强均等,人躺在上面全身肌肉神经能得到充分放松。时下,无论固体材料或流体材质制作的寝具,都无法达到以上标准。智能仿生护脊睡眠系统,是以脊柱外科理论、人体工学和空气动力学原理为基础,充分利用了水、气的动态、分压传压、随形就势以及软硬度、温度等特殊物理性能,辅以医用频波、远红外、生物磁等理疗工具,通过科学合理的气囊设计精致而成。 这项突破传统寝具结构设计,完全解决了现有寝具的不足,已获国家两项发明专利正式授权(ZL 200910042079.3、ZL 200910192609.2)。 |
||
中国高技术服务技术成果一起共享 |
中文
/ENG
/PY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