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

    /
  • ENG

    /
  • PYC

    /

资源&服务 |

科技服务云超市
首页 > 资源&服务 > 找技术
国家/地区
行业领域
服务类型
搜索
海带种质保存及分子鉴定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技术简介: 一、成果简介 采用低温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原理,开展了海带种质保存和鉴定技术的研究。主要科学内容如下: 1、以孢子和配子体为保存材料,采用两步法和包埋脱水法,全面系统地研究海带的超低温保存技术:建立的孢子冻存技术简便易行,且可冻存大量株系;建立的胶囊化脱水法与两步冻存法结合技术为干燥敏感型种类保存提供了可行办法;运用统计学方法侦寻了未被关注的低温学参数的交互作用,以揭示细胞低温伤害机制。 2、采用抑菌工具优化、平板分离、休眠诱导、固相保存的技术手段,研究海带配子体固相保存技术:获得了海带配子体无菌株,建立了海带配子体休眠与复苏技术。 3、建立主要养殖品系的分子指纹图谱,评价我国海带主要养殖品系的遗传与变异情况:成功地将AFLP分子标记技术应用到海带领域,分析了具有筛选价值的特征性标记。 本项目属应用基础研究,潜在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巨大。一方面,超低温保存技术从根本上解决目前海带种质保存中的污染、混杂、变异问题;二方面,固相培养技术的建立有助于解决海带航天育种的太空旅行问题,无菌株的获得为分子生物学及生化研究提供了可靠材料;三方面,建立的海带分子标记技术,为海带种质鉴定及良种培育提供了技术依据。
中国现代海洋技术成果
一种清洁、高效的多孔炭电极材料及超级电容器
技术简介: 成果(技术)简介:超级电容器,是一种介于电池和传统电容器之间、基于双电层电化学原理、能快速充放电的新型储能器件。超级电容器主要由电极材料、集流体、隔膜和电解液等部分组成,其中电极材料是决定超级电容器电容性能优劣的关键因素。研发一种清洁、高效、比容量高、稳定性好的新型储能材料就尤为重要,其中多孔炭材料因具有比表面积大、孔隙结构可控、导电性良好、化学结构稳定、原料价格低廉以及合成工艺简单等优点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主要技术特点:1.一种清洁、高效的多孔炭电极材料。原料:天然产物(选用农业废弃物)主要成分:碳、氮、氧:1.灰分:<1%;2.孔径:1-5nm;氮含量:>6wt%;比电容:> 250 F/g;循环5000次容量保持率:> 95%;BET比表面积:1500 - 2000 m2/g。2. 一种多孔炭基超级电容器:电极活性材料:多孔炭;单体容量:10 – 3000 F(可定制);电解液:水系、有机系;电压:1V(水系电解液)、2V/2.5V/2.7V(有机系电解液);循环5000次容量保持率:> 92%;能量密度:30 – 35 Wh/kg;功率密度:500 – 50000 W/kg;使用温度:-40至85℃。 应用领域及效益分析: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能源与环境问题日渐突出,如何获取兼具高效储能和安全清洁的储能材料已经成为新时期的研发方向。本研究项目旨在通过化学方法制备和改性多孔炭材料,使其具有非常高功率密度的同时也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从而可以进一步实现储能器件的轻量化、小型化。经过前期对多孔炭材料的研发,已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现阶段正在进行试生产,在优化和简化制备工艺的同时,降低了原料和工艺成本,产品的综合性能已经达到甚至超越了同级别的市售超级电容器产品。 投产条件:无。 合作方式:转让或面议 。
中国电子信息技术成果
基于MIMO天线系统的高多层微波板关键技术及产品
技术简介: 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本项目技术原理:采用多次层压设计、超薄PTFE芯板增加补强板方式层压、贴膜后树脂塞孔、过腐蚀控深、浅盲槽增加排气孔和排气槽、二次激光控深铣等创新方式,完成了4种PTFE材质混压、10种不同深度的埋盲孔、两种浅盲槽设计的射频收发器用高多层高频板的制作。本项目性能指标:a、4种PTFE材质混压,层数≥20层,最薄芯板厚度≤0.127mm;b、高多层高阶埋盲孔,共10种不同深度的埋盲孔采用控深钻、背钻、过腐蚀、多次层压等方式完成;c、高精度控深技术,控深精度±0.01mmd、浅盲槽揭盖技术,非金属化盲槽深度≤0.2mme、高可靠性:热应力和耐热性288℃*10S*5次,实现无白斑、分层、起泡、变色等不良现象;热冲击:冷热循环(-45℃到145℃)100次,实现无白斑、分层、起泡等不良现象,完成射频收发器组装后的各项性能符合要求。 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本项目技术的创新创造性与先进性:创新1:PTFE薄芯板的层压控制技术的工艺创新,在两面各加盖1张PTFE垫板做补强板,并与最外层芯板铆合,补强板外面用硅胶垫,以保证层压时有更好的缓冲效果,避免失压、分层,层压时采用PTFE的压合程式,拉高前期的升温速率创新2:控深盲叠孔代替激光盲叠孔的工艺创新创新3:贴膜后树脂塞孔的技术创新创新4:过腐蚀高精度控深的流程创新创新5:浅盲槽揭盖的流程创新,压合之前钻排气孔,导气孔的面积对应待加工的浅阶梯槽面积为1:350~360;第一次激光控深揭盖图形面积为第二次激光控深揭盖图形面积的40%左右;完成浅盲槽的控深揭盖。以上创新依照查新结果,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中国电子信息技术成果
连续重量计量仪及其连续计量方法
技术简介: 与目前常用的预起式连续称重方式不同,本发明采用的是一体式称量方式,皮带称重系统与计量仪表相配合,采用平滑滤波、加权平均等算法,可克服机械振动、皮带老化、弹签疲劳等因素对计策精度的影响。在恶劣环境下长期稳定运行。精度会维持在0.5%之内。其新颖性与创造性在于据弃了当前主流的顶起式连续称重方式,采用一体式计量的模式,解决了目前的称重方式机械运转过程中的机械振动带来的瞬间计最误差、皮带跑偏或老化及弹簧疲劳引起的附加误差等共性的问题,无需经常调校系统,不仅确保精度,也提高了设备的使用效率。
中国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技术成果
钢坯加热过程数学模型与工艺制度优化
技术简介: 成果简介:针对目前钢坯连续加热炉控制系统无法很好地适应钢种和实际生产条件变化,导致炉温频繁变化、钢坯温度控制偏差大、轧制温度波动显著等问题,建立钢坯加热过程数学模型,通过钢坯温度检测和反演调试、钢坯温度在线跟踪、区段炉温多步优化和加权设定、多点钢温反馈控制等手段,实现炉温精细化控制和钢温工序间联控,从而提高产品质量、降低能耗。 成熟程度及推广应用情况:已完成理论建模、工程验证,并实现实际工程应用。技术转移成交价格面谈。 市场分析:可大规模推广应用于钢铁企业轧钢加热炉的优化控制。 投资估算和经济效益分析:所需投资与加热炉现有控制水平有关。节能 5-10%,另有显著的提高质量和减少烧损等效果。 成果亮点: 1、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2、理论建模、制度优化和在线控制相结合,实现基于数学模型的精细化优化控制,钢温控制精度高,系统稳定性好。
中国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技术成果
G 蛋白信号调节因子 6 及其抑制剂在治疗脂肪肝和Ⅱ型糖尿病中的功能和应用
技术简介: 本发明公开一种 RGS6 基因在脂肪肝糖尿病疾病中的功能和应用,RGS6 可作为筛选治疗脂肪肝和/或 II 型糖尿病的药物靶标,其抑制剂可用于制备治疗脂肪肝和/或 II 型糖尿病的药物。
中国生物与新医药技术成果
γ-聚谷氨酸高效发酵技术
技术简介: γ-聚谷氨酸(γ- PGA)是由若干个谷氨酸单体通过微生物合成的高分子、阴离子型 氨基酸聚合物(结构式如下图),属于生物制品。通常它由 5000 个左右谷氨酸单体组成, 相对分子质量一般在 10 万~100 万。γ-聚谷氨酸具有良好的水溶性和生物可降解性,并 且具有可食用性,对人体和环境无毒害,以及药物靶向性、高吸水性、保湿性和强力的重 金属吸附功能等特性,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化妆品、化工、环保、农业和水处理等领 域,特别是在农业肥料行业市场需求量极大。 山东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选育获得了一株遗传性状稳定并且安全可靠的聚谷 氨酸生产菌株,通过菌种改良、发酵条件和过程控制优化,并结合我院在微生物多糖高粘 物料发酵方面积累的成功经验(例如黄原胶、可得然胶等),建立了γ-聚谷氨酸高效发 酵生产技术,发酵周期 40h、产率达 30g/L 以上,γ-聚谷氨酸吨成品发酵成本约 1600 元, 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市场推广价值。 本项目,5000 吨/年建设规模总投资约 2600 万元,占地面积约 3000 ㎡,属于投资小、 见效快、效益佳的生物技术产业项目。
中国生物与新医药技术成果
尿NAG联合血清CysC预测重症患者急性肾损伤诊断和预后的临床价值
技术简介: 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 联合肾小球滤过功能标志物与肾小管损伤标志物提高对AKI预测效能,但对重症患者,具体标志物组合尚无定论。血胱抑素C(serum cystatin C,sCysC)、尿NAG酶(urinary N-acetyl-β-D-glucosaminidase,uNAG)分别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和肾小管损伤,已在临床应用。连续纳入本院ICU 收治的重症患者。检测入ICU 时uNAG、sCysC,评估两者联合对术后AKI 的预测效能;分析AKI 危险因素、建立预测模型;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characteristic curve, ROC)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e, AUC)、连续重分类改善指标(continuous net reclassification index,cNRI)、综合判别改善指数(incremental discrimination improvement,IDI)评估联合sCysC、uNAG 对模型的贡献;构建AKI 列线图,校准曲线评估其预测准确性、决策曲线评估临床实用性。 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 本研究第一次把血胱抑素C、尿NAG 酶结合到综合性ICU的重症患者AKI 的预测评估中、并根据该结果建立AKI 的风险预测模型及列线图,以可视化的形式、辅助临床医师判断ICU重症患者AKI 发生的风险、有助于临床医师对该人群的个体化治疗进行临床决策。并根据研究结果,开发并登记申请两个计算机软件,分别为:1.颅内占位性病变开颅术后急性肾损伤风险预测软件(证书号:软著登字号第4549137 号);2. 脓毒症急性肾损伤风险及生存预测软件(证书号:软著登字号第4549139 号)
中国生物与新医药技术成果
土壤生态环境天地一体化动态监测技术与监管平台研发
技术简介: 成果(技术)简介:(1)基于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的土壤环境检测技术与装置研究。1)融合化学计量学方法中光谱校正、特征提取、变量选择及模型训练算法与标准农药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建立光谱分析知识模型;2)对获取光谱进行深层次挖掘,获取农药残留和重金属信息,完成土壤重金属的动态快速采集与分析。(2)基于LUCC和景观格局的土壤污染动态监测技术。:1)结合土壤污染模型,重点模拟和评价研究区的氮磷土壤污染负荷,分析LUCC与土壤氮磷含量的定量关系与理论基础;2)建立基于LUCC的土壤环境评价模型,实现基于LUCC的土壤环境遥感监测与分级评价。(3)面向田块尺度的土壤质量与污染监管平台研发。1)采用文档型数据库(HDFS)对非结构化数据存储,采用Oracle、SQL Server等关系型数据库对空间、非空间数据存储,采用数据流中间件技术对在线监测的数据接入及预处理;2)采用Geoevent processer软件工具,通过设定转换器(Transport)或适配器(Adapters)通过轮询、监听、获取机制实现对流数据源格式化解析和数据获取,对实时监测结果进行预警分析。 应用领域及效益分析:目前的土壤环境监测方法导致上报结果时效性、准确性和全面性较差,迫切需要实现从“点”到“面”的扩展和延伸。以遥感RS为主的对地观测技术与地面无线传感网WSN技术结合,形成天地一体化动态监测技术,为监测土壤生态环境现状及动态变化提供新技术手段,可支撑土壤生态环境监测修复的分级分类防治这一新要求;此外,开展天地一体化动态监测技术与监管平台研发对提升安徽省土壤生态环境监测和监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电子信息技术成果
地铁废热综合利用技术
技术简介:
中国高技术服务技术成果

分享到各大社区

  • 中文

    /
  • ENG

    /
  • PYC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