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

    /
  • ENG

    /
  • PYC

    /

资源&服务 |

科技服务云超市
首页 > 资源&服务 > 找技术
国家/地区
行业领域
服务类型
搜索
无接触就医智能一体化系统
技术简介: 无接触就医智能一体化系统设备多样化,满足医院内各种场景需求,能够有效地避免不必要的人机接触和医患接触,采用人脸识别和体感识别成功替代了传统模式中刷条码卡、磁卡、接触式ID卡等落后的身份认证系统,零接触式支付、刷脸取号、签到等,减少进院就诊人群之间以及与医务工作人员之间的相互接触,减少病原交叉感染和扩散,提升职工和患者的使用体验,减轻基层人员工作负担。
中国电子信息技术成果
以焦炭辅助焦炉气化学链联合部分氧化重整制烯烃系统及工艺
技术简介: 成果(技术)简介:针对焦炉气制烯烃过程资源利用率低和规模受限等问题,本课题组提出碎焦辅助焦炉气化学链联合重整制烯烃技术方案,其中碎焦通过化学链气化燃烧产生的高位显热供给炼焦炉和重整炉,产生的CO和CO2供给重整反应器与焦炉气和载氧体发生联合部分氧化重整反应调整合成气氢碳比和能量回收。本课题组通过实验验证化学链联合重整的工程实施可行性,将循环流化床改造应用于10 kW化学链装置,以合成气和天然气等气体以及生物质和煤碳等固体为燃料做了大量的实验,在最优反应条件下燃料转化率达99.5%左右和CO2浓度达99.9%。通过化学链联合系统实现能量阶梯利用,通过建模和计算机模拟发现在15万吨常规焦炉气制烯烃基础上,增加6000万化学链燃烧设备投资及每吨烯烃额外消耗0.4吨焦炭的基础上,可将系统能效提高14%,产能提高到30万吨。 主要技术特点:对原有煤、焦炉气、天然气化工系统实现能效提高、产能扩大和成本降低,技术较成熟(工艺成熟、现有工业化技术配套成熟)。 应用领域及效益分析:我国烯烃自给率仅70%左右,产品附加值高,市场需求量大,以煤焦出发的高效经济烯烃的气头工程是实现煤制烯烃的关键之一。以上创新技术流程在原有流程基础上投资增加6000万,1年内可实现回收投资,产能和利润增加1倍。同时提高焦炉气制烯烃产能可提升我国烯烃自给率和降低烯烃生产对石油依赖,为煤焦制烯烃技术形成开辟新途径。 投产条件:以上流程需要10万吨化学链气化装置。 合作方式:转让或面议
中国新能源及节能技术成果
防水雾抗刮痕水性印刷光油的研制
技术简介: 本项目为企业自主立项,与高校合作完成的自选项目,项目成果主要应用于包装印刷领域,现本成果已获得授权发明专利两项。本项目针对行业常见的膜下起水雾、光油层易脱落以及干燥高耗能问题,对水雾来源、产生原因、干燥方式等问题进行研究,并对光油组分进行优化改进,最终成功解决了困扰公司乃至整个印刷包装行业已久的"水雾"问题、印刷品易刮花问题以及油墨干燥问题,提高了印刷包装企业产品的成品率和生产效率,可广泛应用于烟包、化妆品等高档、高附加值的印刷产品上,减少行业生产损耗,减少社会资源浪费。经权威部门检测,本项目技术产品无论从质量指标还是环保指标,均高于现行标准,本项目相关产品已为公司带来了超过七千万元的经济效益。本项目通过了广东省轻工业联合会组织的成果鉴定,经鉴定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绿色印刷已成为社会、行业共识,十三五规划中明确要大力推进印刷及相关产业的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推进绿色印刷环保体系与检测体系建设,实现绿色材料与环保设备的协调统筹发展。油墨、光油作为印刷的一种易耗品,一直是印刷业的主要污染源头之一,而本项目中的研制的UV油墨、水性光油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绿色环保型油墨,低耗、排污少,成为目前国内最环保的印刷方式之一,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
中国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技术成果
糖料甘蔗中农药、重金属残留等有害物质的检测新技术及标准化研究
技术简介: (1)专门针对甘蔗,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开发18种农药多残留检测技术和13种除草剂多残留检测技术,方法前处理简单,灵敏度和准确性满足甘蔗农残检测的需求;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开发甘蔗中15种除草剂多残留检测技术,检测灵敏度高、准确性强,显著提高了检测工作效率;开发非衍生化前处理检测甘蔗中草甘膦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方法,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检测成本。(2)利用ICP-MS法开发甘蔗中多元素同时检测技术,检测灵敏度和工作效率显著提高,积累了广东省蔗区不同区域生产的甘蔗样品中重金属、稀土元素等基础数据,为甘蔗质量监控提供了必要的参考。(3)瞄准食品安全热点问题,开展制糖产品中雌二醇和丙烯酰胺等有害物质检测技术研发工作,所开发的方法时效性高、准确性强,满足监管部门实际工作需求。
中国现代农业技术成果
常温常压湿法三维电催化VOCs氧化降解技术
技术简介:
中国资源与环境技术成果
超大功率LED高密度照明应用产品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应用
技术简介: 1.通过开展超大功率LED高密度照明组件结构设计与光学设计,满足超大功率LED高密度照明散热需求和光照效果。2.通过开展材料选型和电路设计,研制满足超大功率LED高密度传热的导热基板。通过开展制造工艺创新,在国内率先研制出用于超大功率LED照明组件的散热鳍片。3.通过开展热管压固(HDT)工艺技术、无缝紧配铆合技术和防护设计技术研究,成功研制千瓦级超大功率LED高密度照明组件,整体提升了照明组件散热效率和产品使用寿命,大幅降低耗电量。本项目主要技术先进指标:1.最大功率:500W(国内指标:200W)2.散热面积:60cm²/w(国内指标:30cm²/w)3.散热通道:三维通道(国内指标:二维通道)4.产品重量:18kg (国内指标:40kg)5.光学透镜:4度(国内指标:6度)6.空气对流:冲压鳍片多通道强对流(国内指标:压铸鳍片单通道对流)
中国新能源及节能技术成果
高效安全复合三元陶瓷动力锂电池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
技术简介: 本课题的实施旨在从电源正极材料、无纺布陶瓷隔膜、电解液等关键技术出发研究,研制新型的电动汽车的锂离子动力电池,从根本上去解决电池的安全性、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问题,以期为新能源载具行业提供性能优越,质量可靠的动力电源产品。本课题在综合公司和科研合作机构的前期研究基础上,采用磷酸铁锂-镍钴锰酸锂复合材料作为三元电池的正极材料,利用两者之间的协同作用,提高了电极的循环稳定性、倍率性能及比能量密度;利用无纺布材料良好的浸润性和更大的孔隙率,通过涂抹陶瓷粉末三氧化二铝制成无纺布陶瓷隔膜作为电池内部的隔膜材料,提高电池的安全性。而在电解液的研究上,研制出电解液中添加剂聚醚有机硅胺化合物(DSON),利用DSON的特性,加入电解液后,能增强SEI膜的形成,从而减小了三元材料中Ni,Co,Mn金属离子溶出,提高了电池的循环和倍率性能。
中国新能源及节能技术成果
基于虹吸排水的高架桥下绿化带灌溉系统
技术简介: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于虹吸排水的高架桥下绿化带灌溉系统,包括自带格栅的虹吸雨水斗、蓄水容器和微润管,蓄水容器内设筛网,用来滤除雨水中的悬浮物;虹吸雨水斗等间距地分布于高架桥桥面两侧,蓄水容器设于高架桥桥面下的桥墩上,虹吸雨水斗通过连接管将雨水引入蓄水容器;微润管埋设于地下,采用管道连通蓄水容器和微润管,管道一端连接蓄水容器底部的出水口,另一端连接微润管的进水端。本实用新型中,由于蓄水容器距地面较高,能利用雨水自身重力势能进行灌溉,实现自动且不耗能的灌溉方式。
中国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技术成果
智能袋装物料装车机器人
技术简介: 成果概况:智能袋装物料装车机器人用于袋装水泥等物料的自动化装车环节,进入 2017 年 第六届中国创业创新大赛总决赛。技术特点: 1. 高度智能化 ①具有车辆智能识别系统。能快速识别装车车型,装载车辆只需停在装车区域, 司机下车刷卡装车,系统即可自动识别车型。 ②具有码垛优化算法。控制系统根据装载吨位和车型情况,自主优化确立码垛垛 型。可选装载模式、人工控制装载量,所有调节参数进行程序化处理。 ③具有运动部件智能控制系统。对运动部分三方向自由度的运动速度、运动轨迹 实现小误差控制,控制精度达到 0.5 厘米级。 ④具有反馈修正功能。对停车位置不正、机械系统装配公差等引起的装载问题具 有自主纠错、自主修正功能。 ⑤具有不同部门之间数据交互功能。实现一卡式装车管理,用户从财务领卡到装 载现场刷卡作业,装车系统与现有企业管理系统的财务系统、门禁系统实时数据交互, 简化管理流程,便于数据集中管理。 2. 高效 车型识别在 20 秒内完成。装车系统直接与包装线对接,按连续生产 1.4-2S/袋进 行设计,满足 100~120 吨/小时的装车运行效率要求。可采用自动叉包机与系统联控 联调,装车机自动控制从生产末端到装车末端的整个环节,打造智能大物流车间。 3. 除尘 末端采用双侧固定除尘方式,对装载末端粉尘进行回收,对生产线上逸尘区域实 行单独封闭除尘。由于车间不需人工参与,整个车间进行封闭化吸尘,隔绝粉尘外溢, 车间内部无人工作业,杜绝职业病危害。 4. 低成本 不改变现有场地布局及环境,降低企业车间改造成本。生产条件及市场预期: 本成果已经在多个水泥企业现场进行应用,完成产品量产工艺设计和模块化设 计,经过山东省质检中心产品检测认证,可快速投入生产。 目前,水泥生产企业袋装水泥装车环节几乎全部为人工作业,面临环保问题亟需 解决,职业病防治问题刻不容缓,人工成本日益攀高,“用工荒”问题日益突出,急 需实现袋装水泥装车环节的智能化生产和无人化装车,市场空间巨大。 本成果可实现车辆车型的智能识别、无人化装车、封闭除尘、智能一卡通的功能、 可以完全满足这一需求。
中国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技术成果
儿童矮小的病因及血清GH、IGF-1、IGFBP-3骨龄生长关系研究
技术简介: 儿童身高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同地区、同民族儿童身高两个标准差(-2SD),儿童期伴有生长速度低于4厘米/年,即称之为身材矮小。据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在发展中国家矮小症的患病率高达32.5%。国内针对矮小症患病率和儿童身高分布的大规模人群调查较少,且各地资料显示结果不一。上海一项有效样本量为70 431例的调查显示,上海市儿童青少年矮小症患病率为3.77%。身材矮小已成为目前儿科内分泌门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其病因复杂,常见病因有生长激素缺乏症、官内发育迟缓、甲状腺功能低下、特发性矮小等,早期诊断及治疗非常重要。 延迟治疗很可能影响儿童的成年最终身高。甚至成为侏儒,遗憾终生。人体内生长激素(GH) 促生长作用是通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介导,而血中IGF-1 大部分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 结合。IGF-1、ICFBP-3 是由GH 作用于GH 受体上启动合成的,受GH 的调控,但不受GH 脉冲式分泌的影响,在血中很稳定。生长激素(GH)能促进增殖期的软骨细胞增殖、分化,从而促进骨骼的生长,达到增加骨的长度的目的。不同的病因不同的治疗方案。通过研究血清GH、IGF-1 和ICFBP-3、骨龄生长关系,以明确其对矮小儿童病因诊断的意义。并为临床早期诊断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基础。 我院作为广东地级市综合性三甲医院,是肇庆市最大的医院,其影响力遍及全市(包括鼎湖区、高要、四会、怀集、封开、广宁、德庆等)。仪器设备齐全,可以完成矮小症相关的所有检查。我院目前诊断生长激素缺乏症和特发性矮小的患儿都能通过皮下注射生长激素促身高增长,减少本地区病人流失到广州、深圳、佛山等地。使患者能就近得到诊治,减轻患者经济及精神负担。本院的儿科、保健科门诊量很大,患者来源有保证。而且我院有开设儿科内分泌专科,有专科技术支持,能追踪监测患儿用药后身高增长情况及各项指标GH、IGF-1 和ICFBP-3、骨龄等变化情况。 本研究选自2015年3月-2018年1月于我院儿童内分泌科就诊者及儿科病房住院患者。首先根据传统的诊断方法,对矮小儿童进行病因分类,包括生长激素缺乏症(GHD),特发性矮小(ISS),宫内发育迟缓(IUGR),小于胎龄儿(SGA),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对照组选自于本院儿童保健科健康体检的年龄性别匹配的正常身高儿童,均无内分泌代谢及慢性器质性疾病。采用统--ENN的儿童生长发育迟缓登记表记录 。 均进行1.病史采集:询问患儿出生时的胎龄、娩出方式、体重和身长、有无窒息史等情况;患儿有无其他疾病、生活饮食习惯、年增长速率及家族中父母及其他成员的身高、青春发育情况。2.体格检查:测量身高、体重;观察患儿发育是否匀称;第二性征检查及分期。3.实验室检查:(1)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等生化检查;(2)根据GP骨龄图谱法测定骨龄;(3)垂体MRI检查;(4)甲状腺功能测定;(5)采用左旋多巴及精氨酸进行生长激素激发试验,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生长激素(GH)水平;(6)采用免疫放射法检测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一3(IGFBP3)水平;(8)女童选择做染色体检测,及B超查子宫、卵巢形态。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l3.0软件包进行t检验、方差分析等方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已发表文章一篇《儿童矮小的病因及血清GH、IGF-1、IGFBP-3、骨龄生长关系研究》在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2020年1月A第8卷第1期。早期监测血清GH、IGF-1 和ICFBP-3、骨龄变化,使身材矮小患儿能早期明确病因,早期合理用药,以便成年能达到预测理想身高。目前已有病人诊断生长激素缺乏症和特发性矮小的患儿都能通过皮下注射生长激素促身高增长,病人身高每三个月增长1至3厘米,每年大部分病人约增长10厘米左右。身高曲线逐渐向预测身高曲线靠近。 3至16岁是儿童的身高增长速度是最快的时期,也是最好的时机。目前国内只有大约1%的患儿接受治疗,但是接受治疗的儿童70%在11至16岁才第一次就诊,16岁骨骺闭合才开始治疗就为时已晚了。所以需早期明确诊断和病因。当技术条件成熟可推广到附近基础医院,使广大人民能引起重视,提高患儿的及时就诊率,不要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中国生物与新医药技术成果

分享到各大社区

  • 中文

    /
  • ENG

    /
  • PYC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