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

    /
  • ENG

    /
  • PYC

    /

资源&服务 |

科技服务云超市
首页 > 资源&服务 > 找技术
国家/地区
行业领域
服务类型
搜索
动力锂离子电池化成、分容用回馈式充、放电电源技术
技术简介: 本项目采用现代电力电子技术和智能控制技术,采用高频PWM双向开关电源模式,将电池放电电能回馈电网,在国内最早研发成功馈网式电池化成、分容充、放电自动检测电源并实现产业化推广应用。
中国资源与环境技术成果
一种基于共轭梯度法的超限学习机建模方法
技术简介: 成果简介(技术分析和应用前景分析):本技术属于超限学习机理论技术领域,尤其与一种基于共轭梯度法的改进超限学习机建模方法有关。脑电信号主要由大脑内大量相互关联的神经元之间相互作用所引起的大脑皮层中 的事件相关电位变化,是目前获取大脑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脑-机接口技术建立了大脑和外部设备(比如计算机或 其他设备)间可以直接传递信息的通道,是利用大脑信息的有效手段。超限学习机方法是在2004年由南 洋理工大学的黄广斌教授首次提出,是一种简单易用且有效的单隐层前馈神 经网络的学习算法。超限学习机在参数设定中只需要一次性设置该网络的隐 层节点个数,在算法执行过程中并不需要调整输入层与隐层节点之间的权值以及隐元的偏置,在执行过程中为网络的输入权值和隐藏层偏置进行随机赋值,不需要再进行调整,然后输出层权值的最优解通过最小二乘法得到。 整个训练过程无需迭代更新权值, 因此具有参数选择容易、学习速度极快(是BP算法的100倍以上)且泛化性能好的优点。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旨在克服现有的ELM算法所需要的网络隐层节点数过多,而基于最速下降法的ELM算法收敛速度较慢,提供一种结合共轭梯度法和超限学习机相关算法,且网络结构小、提升训练速度的基于共轭梯度法的超限学习机建模方法。
中国现代海洋技术成果
基于超级计算的广东省民生警务云服务平台及其创新应用
技术简介: 本项目以公安民生警务大数据为基础,构建省级公安民生警务公共服务平台。研究了大数据组织与管理技术、超级并行分析计算处理、开发电子政务云平台,建立民生警务云服务标准体系及数据开放体系。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理论,解决了交通大数据的整合与重构的数据模型,资源调度管理、并行计算的电子政务云平台中的关键问题,以及实现基于云平台的公安民生警务云研发及示范应用。项目充分利用我省移动互联网的建设成果,整合全省公安信息资源,为广大的群众提供各种公安业务办理指南、办理进度查询、业务办理提醒、公安信息服务、网上业务办理等便民服务措施,进一步拓展公安机关“服务措施一网办”的内容和形式,不断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推动公安服务水平的提高。 项目的创新点包括:跨部门公安民生警务大数据融合统合组织与数字化重构;基于超级计算的自适应计算资源管理调度与大规模并行计算方法;五层体系架构电子政务云平台及公安业务汇聚“云窗口”;多目标多层次公安民生警务动静态数据开放与交互式服务。
中国电子信息技术成果
MR智能减振抗冲隔离器
技术简介: MR智能减振抗冲隔离器由磁流变阻尼器与传统减振元器件并联而成,具有良好的低频减振、高频抗冲性能。对共振区的振动控制效果更为突出,与单独使用传统减振元器件相比,减振落差级可达到10dB左右。该产品可用于船舶小型机电设备的减振降噪。目前,该技术已完成样机试验,可以尝试推广。
中国现代海洋技术成果
高产 DHA 裂殖壶菌培养技术
技术简介: 二十二碳六烯酸(DHA)为ω-3 型多不饱和脂肪酸,是人体心血管、神经和视觉系统发 挥正常功能所不可缺少的物质,是婴幼儿大脑正常发育的必需物质,被科学家誉为“脑黄 金”。目前市场上 DHA 大部分是传统鱼油提取的,产品含有鱼腥味,随着海洋资源的日益 紧缺,鱼油提取的 DHA 难于满足市场需求,人们开始寻求新的 DHA 资源。裂殖壶菌具有 DHA 油脂含量高、生长繁殖快等优点,被认为是最为理想和具有工业开发价值的 DHA 微生 物资源。与传统的鱼油 DHA 相比裂殖壶菌提炼的 DHA 油脂具有 DHA 含量高、氧化稳定性好、 没有鱼腥味、绿色安全的特点。裂殖壶菌的安全性已得到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的 认可,能用于开发医药、食品以及饲料等系列产品。目前,美国 Martek 公司已经实现了 利用海洋真菌生产 DHA 油脂,并应用于婴幼儿配方奶粉。我国利用海洋真菌生产油脂 DHA 含量比较低,符合食品添加的要求(GB26400-2011 规定 DHA 油脂中 DHA 含量≥35%)。本 项目通过对发酵工艺优化大幅提高了油脂中 DHA 含量,综合技术居国际先进水平,具备工 业开发和推广价值。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 DHA 产品大多来自深海鱼油,但由于鱼油中含有难除去的胆固醇成 分及鱼腥味,纯化成本极高,大大限制了 DHA 的应用。利用微生物生产 DHA,具有 DHA 含 量高,无杀虫剂和重金属离子污染等优点,目前国际上已有产品面市,但国内研究相对落 后,距工业化生产还有一定的差距。 本项目选育获得一株高产 DHA 菌株,通过发酵过程控制优化, 50m³规模的发酵生产, 生产生物量达 65g/L 以上,菌体油脂含量 65%以上、油脂中 DHA 比例达 42%以上,为提炼 DHA 成品提供了良好的物质资源。
中国生物与新医药技术成果
一种烷氧基硅乙基多面体齐聚硅倍半氧烷改性的金属表面前处理剂及其制备方法、应用
技术简介: 本发明所述金属表面涂装前处理剂在成膜时是硅烷成膜和氟锆酸盐陶化成膜同步进行,相互掺杂,形成致密的无机‑有机杂化膜,硅烷可以及时修补氟锆酸盐成膜过程中的缺陷,优化膜结构,而烷氧基硅乙基多面体齐聚硅倍半氧烷(OPS)的多个烷氧基可以同时和膜层中多个位点发生作为,封闭效果会明显提升,实现了对膜层中缺陷的更好修补和封闭。
中国新材料技术成果
青海元石山镍铁矿综合回收利用
技术简介: 成果简介:该技术针对元石山镍铁矿的具体特点,系统构建了低品位镍铁矿选择性还原焙烧/氨浸/镍选择性萃取/反萃的基础理论,开发的以煤作为热源和还原剂的两段回转窑选择性还原焙烧—氨浸—萃取/反萃生产精制硫酸镍—氨浸渣磁选回收铁的新技术体系,实现了尾渣零排放和镍、钴、铁的综合利用,于 2009 年建成并 投产年处理 30 万吨矿石规模的冶炼厂。处理平均含镍 0.7%、钴 0.06%、铁 25%的铁质/硅质/镁质复杂混合矿,取得了镍、钴、铁综合回收率 72%、62%、65%,铁精矿含铁大于 55%,氨耗 8kg/t-矿的生产指标。该技术主要创新点为:①攻克并掌握了红土镍矿高效选择性还原/氨浸/萃取的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并取得了优异指标;②开发了以煤作为热源和还原剂的选择性还原焙烧技术,实现低品位镍铁矿的经济利用;③完善了含镍氨浸液选择性萃取/反萃生产精制硫酸镍新技术,实现氨液的循环使用,大幅降低蒸氨处理的溶液量和蒸汽消耗量,产品附加值显著提升;④创新研制出了大型高效萃取设备和超声波脱油成套装置,大幅提高油水分离效率。 成熟程度及推广应用情况:该技术于 2008 年 10 月建成年处理 30 万吨镍铁矿综合回收利用工程,于2009 年建成投产。 市场分析:青海元石山镍铁矿是于上世纪 60 年代发现的一座平均含镍 0.8%、钴0.05%、铁35%,镍储量8万t、钴储量4400t、铁矿石储量561万t的铁质红土矿。 自上世纪 70 年代以来,虽然进行了多种工艺的研究,但终因经济和环保问题而成 为呆矿。元石山地处我国西部高寒地区,矿区海拔 3000m,生态环境脆弱,自身修复能力差,开发生态友好的资源经济加工技术尤为重要。 投资估算和经济效益分析:处理平均含镍 0.7%、铁 28% 的铁质/硅质/镁质复杂混合矿,取得了镍、铁综合回收率 72%、65%,铁精矿含铁大于 58%,氨耗 8kg/t-矿的生产指标,万元产值能耗 1297kgce,较国外类似工艺降低 30%以上,年实现利润总额约 6000万元,使呆滞了 40 多年的元石山镍矿得以经济开发,为我国高海拔、高寒、生态环境脆弱地区资源的经济开发和生态利用提供了示范。 成果亮点:1.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研究成果已授权5项,申请5项;2. 技术先进性: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于 2011 年 10 月组织了“镍铁矿高效绿色提取关键技术与产业化”的专家鉴定,鉴定意见为:首次在工业上以低价值的煤替代高 价值的天然气/煤气/重油作为热源和还原剂,实现镍铁矿选择性还原焙烧;首次采用选择性萃取/反萃技术从低浓度镍的氨浸液中直接生产精制硫酸镍产品,蒸氨负荷低、蒸汽消耗量少、产品附加值高,实现氨介质的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该成果资源综合利用好、流程短、试剂消耗少、能耗低、创新性强,低品位镍铁矿的主要技术指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中国资源与环境技术成果
实现轨道快速检测的测量小车
技术简介: 本实用新型统、高精度测量机器人来实现轨道检测小车在轨道坐标系统中的快速定位,结合距离、倾角传感器完成铁路轨道几何信息库的获取工作。同时,通过高精度测量机器人还能在一次作业中同时完成轨道检测与CPIII 复测工作。
中国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技术成果
焊接残余应力消除技术
技术简介: 成果简介及应用领域:焊接残余应力对结构的安全使用往往起到不良的促进作用,获得一种方便、快捷、经济的消除应力方法往往效果有限,本成果给出的3种应力消应力消除手段一直是行业追求的目标。传统的高温退火处理技术有其应用局限,振动除技术就是针对不同行业应用的焊接结构特点开发的实用技术。应用于水电站钢结构,压力容器,管道及氧化铝厂各类容器。技术特点:开发的3种应力消除技术各有应用特点:1)爆炸法采用表面布置药条工艺,特别适用于超大构件,应力消除好,不受材料类型限制;2)逆焊接加热温差处理技术可以在材料表层附近形成压应力,特别适用于压力容器防止应力腐蚀开裂场合;3)小径管快速温差处理技术方便直径200mm以下的管道应力消除场合,可以将焊缝内表面附近的拉伸应力彻底消除。创新要点:3种专利技术均有应用,解决了超大型结构、复合板结构、小直径管道的消除应力难题,而这些结构采用其他方法消除应力均难以实现。
中国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技术成果
负载NSCs水凝胶神经仿生支架的研制及其在脊髓损伤中的应用
技术简介: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一种病情严重、预后不良的神经系统损伤,给患者、家属乃至社会造成沉重负担。近年神经干细胞(NSCs)移植治疗脊髓损伤取得令人瞩目的突破,目前认为 NSCs 移植是临床治疗 SCI 最具前景的手段之一。但 NSCs 移植治疗 SCI 在实践中仍然存在困难,其面临障碍主要有二: 一是移植 NSCs 在损伤后脊髓病理微环境存活少,而且绝大多数倾向于分化为星形胶质细胞而非神经元,因此 NSCs 移植治疗 SCI 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增加移植 NSCs 存活并使其更多地定向分化为脊髓神经元而非胶质细胞; 二是经胰蛋白酶处理的移植 NSCs 以细胞悬浮液形式直接移植入脊髓横断损伤部位后,只能存活在横断病灶边缘而不能均匀填充损伤裂隙,造成分化后神经元的轴突延伸只能部分桥接损伤区域,亟待有能均匀负载 NSCs 并填充损伤裂隙的支撑物,该支撑物还应能满足 NSCs 分化后神经轴突延伸生长的需要,并能降解吸收,有良好的脊髓组织相容性等。 申请者前期研究证实,Pluronic F-127(PF-127)水凝胶复合 LINGO-1 拮抗剂构建神经仿生支架联合移植能明显促进脊髓全横断动物神经再生和功能恢复。PF-127 是新型智能温敏型生物材料,在负载基因药物及种子细胞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并可填补脊髓损伤裂隙,为种子细胞提供三维生长空间及神经再生和轴突延伸的支架。LINGO-1 是中枢神经损伤后负性调控神经再生的重要分子,可与损伤后脊髓病理微环境中的髓鞘抑制因子结合转导抑制神经再生的信号,因此靶向拮抗LINGO-1 可改善脊髓微环境,为神经再生创造条件。申请者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拮抗 LINGO-1 可使大鼠胚胎 NSCs 向神经元定向分化。基于前期工作,申请者采用 PF-127 水凝胶、LINGO-1 拮抗剂和神经生长因子“鸡尾酒”复合构建有利 NSCs 存活、定向分化及神经再生的模拟改良脊髓微环境神经仿生支架,三维培养大鼠胚胎 NSCs,并用该神经仿生支架负载 EGFP 报告基因标记的 NSCs 植入脊髓全横断大鼠,系统观察了其对移植 NSCs 发育分化的作用及对损伤后神经再生和功能恢复的影响,研究结果为SCI 治疗提供了新途径和新方法。研究获得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发明专利2项和高水平 SCI 文章,为进一步的转化医学应用奠定了基础。
中国生物与新医药技术成果

分享到各大社区

  • 中文

    /
  • ENG

    /
  • PYC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