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服务 |科技服务云超市 |
|
![]() |
首页 > 资源&服务 > 找技术 |
微流体生物检测芯片/数字PCR一体机 | ![]() |
|
技术简介: 该技术壁垒高,领先于同类产品数年,是全新一代的数字PCR基因检测系统。它可替代现有分子诊断技术,并能解锁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肿瘤筛查、肿瘤伴随诊断、传染病诊断、食品安全、农牧业检验检疫等多个方向的新应用。此外,团队还开发了用于肿瘤早期检测、病原体快速筛查、SNP单碱基突变、DNA指纹图谱分析等的分子诊断试剂盒。 |
||
中国电子信息技术成果一起共享 |
常见遗传致盲出生缺陷检测与防控平台与技术体系的建立与应用 | ![]() |
|
技术简介: 我国有1200万视力残疾人,其中20%是由遗传所致的先天性双眼盲,在视力残障儿童中,由遗传所致更高达50%。致盲性眼遗传病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还会传递给后代。虽然危害严重,但该病缺乏有效的防治手段。近年来眼遗传病研究取得大量突破,让基因缺陷检测预防遗传盲成为可能。通过项目的建设,开发眼遗传病的分子诊断新技术,建立检测与防控平台,实现能够覆盖广东省辐射亚太地区的眼遗传病分子诊断体系。新技术能一次完成所有眼遗传病基因筛查的诊断芯片,将基因诊断的成本控制在2000元人民币以内,实验和分析时间控制在2-4周,为出生缺陷控制、优生优育咨询和后续的治疗提供基因诊断,也为致盲性眼遗传病的精准治疗提供必备条件。 |
||
中国高技术服务技术成果一起共享 |
高密度大功率倒装近紫外LED芯片及封装研究与产业化 | ![]() |
|
技术简介: (1)外延研究开发了新型AlN-Coated图形蓝宝石衬底技术来提升AlGaN材料的晶体质量,为紫光外延结构设计打下良好基础,采用高内量子效率紫光量子阱结构技术、超晶格层生长技术、应力平衡型量子阱结构、载流子横向注入设计和能带工程调整等独特技术来提高内量子效率,同时使用高Al组分AlGaN材料作为nGaN、pGaN材料来解决紫光在外延材料层的自吸收问题,提高紫光LED的光萃取效率。(2)芯片研究提出了在近紫外倒装芯片外延层表面旋涂高导电性的纳米金属Ag颗粒增强ITO导电层电流扩展性能,降低P-GaN和ITO界面的全反射效应;设计了侧壁反射镜结构,针对带有反射镜结构不同的倾角α下的近紫外倒装LED芯片进行了详细研究,提高了对紫外光线的反射;研究了溅射ITO-银镜复合反射结构,通过实验实现了ITO层面电阻与穿透率最优的效果;另外摸索出最佳快速热退火的工艺条件;后续的TiW/Ni复合周期缓冲结构设计实验中,实现了最佳的反射率、各层间接触电阻、结合力与负胶离效果;研究了布拉格反射镜的对数对反射率的影响,确定了最佳膜层对数,达到最佳的反射效果;进行了PECVD-SiO2钝化层优化设计,确定了最优工艺参数,实现SiO2钝化层的折射率、沉积速率、刻蚀速率相对最优,且能覆盖好ITO/Ag/TiW/Ni复合周期缓冲结构;研究了增透膜的厚度及沉积温度对倒装近紫外芯片的亮度的影响;优化图孔径和孔径排列位置,通过芯片的实际亮度和电流分布的均匀性确定最佳的版图结构设计;提出了平衡型电极结构设计,提高芯片和基板的焊接强度;最后通过引入两侧图形化蓝宝石结构化设计,降低界面的全反射效应,实现亮度的大幅度提升。(3)紫光LED封装研究总结了陶瓷基板划片切割工艺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并进行新型无封装工艺方式、玻璃封装方式以及全无机封装方式的研究。设计了新型无封装器件结构,开发了具有高精度定位标志位的全表面镀层基板提升固晶质量与封装器件的品质,同时也降低了成本。开发了玻璃封装器件,进行了填胶封装和不填胶封装工艺验证,提高了封装外观效果和器件可靠。开发了全无机的封装结构,进行激光焊接工艺试验,实现了全无机的气密性封装,明显增加了器件可靠性。 |
||
中国电子信息技术成果一起共享 |
雨生红球藻及其虾青素的高效规模化生产 | ![]() |
|
技术简介: 项目简介
雨生红球藻是最佳的天然虾青素来源,其含量达到3%-5%。虾青素具有优异的抗氧化清除自由基能力、增强免疫力、提高繁殖能力和保护心血管作用以及着色能力。广泛应用于健康保健、日用化妆、医药制剂、色素添加剂和高端饲料等领域。是目前唯一被美国FDA审核准许可用于人类直接使用的虾青素产品,于2010年已被我国批准纳入食品新资源产品目录。
性能指标:
( 1)开发了独有半连续培养技术,生物周期7-10天, 较目前技术缩短1倍;
( 2)开发了新型全生物反应器培养系统,避免了传统开放池培养因易发生严重污染而导致的产能不稳定问题;
( 3)单位面积产能为800-1100公斤/亩/年,较目前技术提高1倍;
( 4)红球藻粉生产成本仅约40万元/吨,较目前技术降低50%以上。 |
||
中国生物与新医药技术成果一起共享 |
智能诊室听译机器人 | ![]() |
|
技术简介: 核心点是将医患对话转换为电子病历,其中涉及对话结构化和病历生成两个主要环节,(1)对话结构化:是将医患口语式的对话,转换成结构化的知识。需要准确理解对话的意图,深度理解每句话的具体含义,并最终将提到的内容提取出来,再对应到事先设定好的知识图谱上(2)病例生成:对话结构化是将医患口语式的对话,转换成结构化知识。需要准确理解对话的意图,深度理解每句话的具体含义,并最终将提到的内容提取出来,再对应到事先设定好的知识图谱上。 |
||
中国生物与新医药技术成果一起共享 |
粗粮的生物加工过程优化与标准化体系建立 | ![]() |
|
技术简介: 任务来源:济南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 应用领域:粗粮精细加工领域。 创新性:在我国,粗粮的精细加工技术处于起步阶段,与快速发展的粗粮产业不相适 应。本项目采用生物发酵及酶催化技术,重点解决制约行业或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1)建立合理的加工工艺和技术;(2)原料特性及终端制品品质的相关性;(3)添加剂的 应用及食品新配方;(4)延长产品的货架保质期。 性能指标:1、建立粗粮生物加工过程的检测指标体系,形成规模化生产工艺;建立生 产规程 2-3 个、起草企业标准 1-2 个;申请专利 1-2 项。2、项目完成后年高档粗粮生 产达 10 万吨生产规模,年新增产值 1 亿元,新增产品销售额 5000 万元,年新增交税 总额 1200 万元,年新增净利润 3600 万元。3、实现新增就业人数 100 人以上,提供一 定量的就业岗位,缓解社会就业压力;通过生物加工过程实现粗粮深加工产业的节能 减排和升级改造。 在我国,粗粮的精细加工技术处于起步阶段,与快速发展的粗粮产业不相适应。 近年来,随着许多新兴的生物技术应用于食品生产与开发,促进了食品工业的飞速发 展。为进一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维持或扩大市场份额,食品工业正致力于利用生物 技术开发高附加值或功能性食品,这已成为食品加工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
||
中国生物与新医药技术成果一起共享 |
双特异性磷酸酶 12(DUSP12)在治疗心肌肥厚中的功能及应用 | ![]() |
|
技术简介: 本发明确定了 DUSP12 的表达与心肌肥厚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发生心肌肥厚的模型中,DUSP12 的表达和正常组相比显著降低;抑制 DUSP12 表达显著促进了心肌肥厚、纤维化,恶化心功能,促进 DUSP12 过表达则显著抑制了心肌肥厚、纤维化,保护心功能。因此,DUSP12 可作为靶基因,用于筛选保护心脏功能、抗心脏纤维化和/或预防、缓解和/或治疗心肌肥厚的药物,用于制备保护心脏功能、抗心肌肥厚和/或预防、缓解和/或治疗心肌肥厚的药物,为心肌肥厚的治疗提供了一条有效的新途径。 |
||
中国生物与新医药技术成果一起共享 |
云计算调度优化技术 | ![]() |
|
技术简介: 1)提出基于负载高峰特征的虚拟机放置算法,基于数学方法建模虚拟机的负载高峰特征和使用带权余弦相似度方法(高峰相似度)度量虚拟机负载的相似性,避免负载相关性高的虚拟机放置在一起,相对主流的虚拟机放置算法能提高物理服务器的资源利用率10%左右;2)提出最佳能效感知的调度方法,方法应用在数据中心虚拟机调度上提升集群性能的同时,能有效降低集群能耗,保证QoS且不触发大量VM迁移;该方法应用在云任务调度方面可以降低任务执行的能耗7%以上;3)提出支持多资源(CPU、内存、磁盘IO、带宽)调度与能耗仿真方法,研发了支持多资源调度能耗仿真工具MultiRECloudSim和提出多资源调度负载均衡优化算法;4)提出考虑节点内存、CPU资源,容器的相关性等约束的多目标优化的容器调度算法;并提出一种面向大数据应用基于PSO改进的容器调度算法。 |
||
中国电子信息技术成果一起共享 |
管理系统中组合预测方法和应用研究 | ![]() |
|
技术简介: 成果(技术)简介:实际的预测对象可能是较为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有多种错综复杂的因素对其产生影响.有些是基本因素,有些是偶然因素.不同的定性预测模型方法和定量预测模型方法各有其优点和缺点,它们之间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由于每种预测方法利用的数据不尽相同,不同的数据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提供各方面有用的信息.我们综合考虑各单项预测方法的特点,将不同的单项预测方法进行组合,提出组合预测模型方法,因此组合预测能有效地提高预测的精确度和可靠度。
主要技术特点(指标):(1)建立多种单项模型;(2)构造最优组合预测模型;(3)提供预测和决策报告;
应用领域:税收预测,市场预测及其企业管理方面的预测;
效益分析:预测精度达到90%。
投产条件:信息管理系统。
合作方式:转让或面议 |
||
中国电子信息技术成果一起共享 |
5000吨甘草同步提取产业化技术 | ![]() |
|
技术简介: 成果(技术)简介:同步提取技术所得产品质量高,纯物理过程,没有溶剂残留。产品得率和含量均较高。安全,几乎是常压提取,无有毒有害试剂。易于放大,适合工业化,规模化生产。
主要技术特点:采用该技术,可年加工提取干甘草5000吨,甘草主要成分甘草总黄酮、甘草酸和甘草多糖可同步提取出来,提尽率均超过90%,后续分离方法简单,不需要化学方法处理,各有效成分纯度高,甘草总黄酮紫外(UV)含量达到70%,重量法含量超过95%,已达到或超过中成药“安胃疡胶囊”用药标准;甘草酸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含量30%左右;甘草多糖含量40%左右(UV)。
投产条件:面议
合作方式:转让或面议 |
||
中国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技术成果一起共享 |
中文
/ENG
/PY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