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服务 |科技服务云超市 |
|
![]() |
首页 > 资源&服务 > 找技术 |
青海元石山镍铁矿综合回收利用 | ![]() |
|
技术简介: 成果简介:该技术针对元石山镍铁矿的具体特点,系统构建了低品位镍铁矿选择性还原焙烧/氨浸/镍选择性萃取/反萃的基础理论,开发的以煤作为热源和还原剂的两段回转窑选择性还原焙烧—氨浸—萃取/反萃生产精制硫酸镍—氨浸渣磁选回收铁的新技术体系,实现了尾渣零排放和镍、钴、铁的综合利用,于 2009 年建成并
投产年处理 30 万吨矿石规模的冶炼厂。处理平均含镍 0.7%、钴 0.06%、铁 25%的铁质/硅质/镁质复杂混合矿,取得了镍、钴、铁综合回收率 72%、62%、65%,铁精矿含铁大于 55%,氨耗 8kg/t-矿的生产指标。该技术主要创新点为:①攻克并掌握了红土镍矿高效选择性还原/氨浸/萃取的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并取得了优异指标;②开发了以煤作为热源和还原剂的选择性还原焙烧技术,实现低品位镍铁矿的经济利用;③完善了含镍氨浸液选择性萃取/反萃生产精制硫酸镍新技术,实现氨液的循环使用,大幅降低蒸氨处理的溶液量和蒸汽消耗量,产品附加值显著提升;④创新研制出了大型高效萃取设备和超声波脱油成套装置,大幅提高油水分离效率。
成熟程度及推广应用情况:该技术于 2008 年 10 月建成年处理 30 万吨镍铁矿综合回收利用工程,于2009 年建成投产。
市场分析:青海元石山镍铁矿是于上世纪 60 年代发现的一座平均含镍 0.8%、钴0.05%、铁35%,镍储量8万t、钴储量4400t、铁矿石储量561万t的铁质红土矿。
自上世纪 70 年代以来,虽然进行了多种工艺的研究,但终因经济和环保问题而成 为呆矿。元石山地处我国西部高寒地区,矿区海拔 3000m,生态环境脆弱,自身修复能力差,开发生态友好的资源经济加工技术尤为重要。
投资估算和经济效益分析:处理平均含镍 0.7%、铁 28% 的铁质/硅质/镁质复杂混合矿,取得了镍、铁综合回收率 72%、65%,铁精矿含铁大于 58%,氨耗 8kg/t-矿的生产指标,万元产值能耗 1297kgce,较国外类似工艺降低 30%以上,年实现利润总额约 6000万元,使呆滞了 40 多年的元石山镍矿得以经济开发,为我国高海拔、高寒、生态环境脆弱地区资源的经济开发和生态利用提供了示范。
成果亮点:1.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研究成果已授权5项,申请5项;2. 技术先进性: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于 2011 年 10 月组织了“镍铁矿高效绿色提取关键技术与产业化”的专家鉴定,鉴定意见为:首次在工业上以低价值的煤替代高 价值的天然气/煤气/重油作为热源和还原剂,实现镍铁矿选择性还原焙烧;首次采用选择性萃取/反萃技术从低浓度镍的氨浸液中直接生产精制硫酸镍产品,蒸氨负荷低、蒸汽消耗量少、产品附加值高,实现氨介质的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该成果资源综合利用好、流程短、试剂消耗少、能耗低、创新性强,低品位镍铁矿的主要技术指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
||
中国资源与环境技术成果一起共享 |
实现轨道快速检测的测量小车 | ![]() |
|
技术简介: 本实用新型统、高精度测量机器人来实现轨道检测小车在轨道坐标系统中的快速定位,结合距离、倾角传感器完成铁路轨道几何信息库的获取工作。同时,通过高精度测量机器人还能在一次作业中同时完成轨道检测与CPIII 复测工作。 |
||
中国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技术成果一起共享 |
焊接残余应力消除技术 | ![]() |
|
技术简介: 成果简介及应用领域:焊接残余应力对结构的安全使用往往起到不良的促进作用,获得一种方便、快捷、经济的消除应力方法往往效果有限,本成果给出的3种应力消应力消除手段一直是行业追求的目标。传统的高温退火处理技术有其应用局限,振动除技术就是针对不同行业应用的焊接结构特点开发的实用技术。应用于水电站钢结构,压力容器,管道及氧化铝厂各类容器。技术特点:开发的3种应力消除技术各有应用特点:1)爆炸法采用表面布置药条工艺,特别适用于超大构件,应力消除好,不受材料类型限制;2)逆焊接加热温差处理技术可以在材料表层附近形成压应力,特别适用于压力容器防止应力腐蚀开裂场合;3)小径管快速温差处理技术方便直径200mm以下的管道应力消除场合,可以将焊缝内表面附近的拉伸应力彻底消除。创新要点:3种专利技术均有应用,解决了超大型结构、复合板结构、小直径管道的消除应力难题,而这些结构采用其他方法消除应力均难以实现。 |
||
中国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技术成果一起共享 |
负载NSCs水凝胶神经仿生支架的研制及其在脊髓损伤中的应用 | ![]() |
|
技术简介: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一种病情严重、预后不良的神经系统损伤,给患者、家属乃至社会造成沉重负担。近年神经干细胞(NSCs)移植治疗脊髓损伤取得令人瞩目的突破,目前认为 NSCs 移植是临床治疗 SCI 最具前景的手段之一。但 NSCs 移植治疗 SCI 在实践中仍然存在困难,其面临障碍主要有二:
一是移植 NSCs 在损伤后脊髓病理微环境存活少,而且绝大多数倾向于分化为星形胶质细胞而非神经元,因此 NSCs 移植治疗 SCI 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增加移植 NSCs 存活并使其更多地定向分化为脊髓神经元而非胶质细胞;
二是经胰蛋白酶处理的移植 NSCs 以细胞悬浮液形式直接移植入脊髓横断损伤部位后,只能存活在横断病灶边缘而不能均匀填充损伤裂隙,造成分化后神经元的轴突延伸只能部分桥接损伤区域,亟待有能均匀负载 NSCs 并填充损伤裂隙的支撑物,该支撑物还应能满足 NSCs 分化后神经轴突延伸生长的需要,并能降解吸收,有良好的脊髓组织相容性等。
申请者前期研究证实,Pluronic F-127(PF-127)水凝胶复合 LINGO-1 拮抗剂构建神经仿生支架联合移植能明显促进脊髓全横断动物神经再生和功能恢复。PF-127 是新型智能温敏型生物材料,在负载基因药物及种子细胞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并可填补脊髓损伤裂隙,为种子细胞提供三维生长空间及神经再生和轴突延伸的支架。LINGO-1 是中枢神经损伤后负性调控神经再生的重要分子,可与损伤后脊髓病理微环境中的髓鞘抑制因子结合转导抑制神经再生的信号,因此靶向拮抗LINGO-1 可改善脊髓微环境,为神经再生创造条件。申请者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拮抗 LINGO-1 可使大鼠胚胎 NSCs 向神经元定向分化。基于前期工作,申请者采用 PF-127 水凝胶、LINGO-1 拮抗剂和神经生长因子“鸡尾酒”复合构建有利 NSCs 存活、定向分化及神经再生的模拟改良脊髓微环境神经仿生支架,三维培养大鼠胚胎 NSCs,并用该神经仿生支架负载 EGFP 报告基因标记的 NSCs 植入脊髓全横断大鼠,系统观察了其对移植 NSCs 发育分化的作用及对损伤后神经再生和功能恢复的影响,研究结果为SCI 治疗提供了新途径和新方法。研究获得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发明专利2项和高水平 SCI 文章,为进一步的转化医学应用奠定了基础。 |
||
中国生物与新医药技术成果一起共享 |
区域产业经济分析平台 | ![]() |
|
技术简介: 该平台实现了以“冷启动”的方式,即在区域不提供任何数据的情况下,对具体市县或空间单元产业链的精准画像和深刻洞察,联合国内顶级智库专家能力,为市县政府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数字化赋能,为提升政府经济和产业现代化治理能力提供全方位、一站式、精准化服务。 |
||
中国电子信息技术成果一起共享 |
反相HPLC-ICP-MS法同步检测食品中食品添加剂及重金属含量的技术与方法研究 | ![]() |
|
技术简介: 本项目采用反相HPLC-ICP-MS联用同步测试食品中常见食品添加剂及重金属。此法具有前处理简单,较高的灵敏度,能够快速准确同步测出食品中食品添加剂和重金属的含量,提高了工作效率,适用日常检测。取得了如下检测技术指标: ①选择适宜色谱柱、固定相及流动相用于食品中添加剂及重金属的检测,色谱柱条件为:选用紫外检测器;色谱柱型号为:ZORBAX Eclipse XDB-C18(4.6×250nm);检测温度:30℃;检测波长:254nm;流动相配比:甲醇:乙酸铵(0.02mol/L)=10:90;流速:1.0mL/min;进样量:20μL。 ICP测定参数确定为:高频功率1.55kW;等离子气流量14.0L.min-1;载气流速Ar0.8L.min-1,Ar流量4.0mL.min-1;氩氧混合气(He/O2=4:1)流量0.2L.min-1,样品提升量0.1mL.min-1;采样深度9mm;采样镍锥体:孔板直径1.0mm;截取镍锥体:孔板直径0.4mm;积分时间3s;重复采样3次。 ②研究选择合适接口和高压泵,除去脉动,确保输出流动相恒定流速,减少检测误差,把流动相流量变动范围控制在2%-3%以内,并描绘出相应的标准曲线; ③研究选择适合多种成分分析和灵敏度高的检测器,在单机内HLPC、ICP-MS及联机(HPLC-ICP-MS)内,分别模拟检测食品配方样品中各种食品添加剂及重金属含量,比较两种检测结果并做出评价。 ④研究食品添加剂分离分析过程的流量、压力、温度和检测条件等,选择参数优化检测条件,建立起两机连用和同步测定多种食品添加剂、重金属含量的技术和方法。 ⑤在确定的色谱条件下,能有效的将几种或多种食品添加剂分开,最多可以实现对柠檬黄、日落黄、胭脂红、糖精钠、安赛蜜、苯甲酸、苯甲酸钠、山梨酸、山梨酸钾等九种食品添加剂和铅、砷和镉等三种重金属含量进行同步检测。食品添加剂检测结果:相对标准偏差RSD < 4%;加样回收率在93%-109% 之间,检出限为2–28ng/L。重金属检测结果:相对标准偏差RSD < 3.5%;加样回收率在93%-104% 之间,检出限为7–34ng/ L。 反相HPLC-ICP-MS联用同步检测与单机检测的对比,有以下几点优点: ①将反相高效液相色谱与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反相HPLC-ICP-MS)联用,能够快速准确同步测出食品中食品添加剂和重金属的含量,不仅减少了待检测样品的取样量和样品的预处理量,同时减少不同仪器分别检测分别进样带来操作的繁冗,大大缩短了检测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通常两种仪器分别检测需要耗时6小时左右,联用之后耗时共4.8小时,节约时间20%左右。 ②可以同时实现对多种食品添加剂和重金属含量进行检测。传统的方法中无法同时实现对多种食品添加剂和重金属含量同步进行检测,通常只能对各个食品添加剂或重金属进行单一的检测。 ③HPLC与ICP-MS联用,食品样品在经过HPLC后,重金属离子存在的形态不发生改变,并且不影响后续ICP-MS检测的精准度。 ④可以为食品添加剂及重金属的同步检测提供新的方法和途径,及时得出常用食品中食品添加剂及重金属含量,有效判断问题食品,为人们选择安全放心食品提供依据和有力的保障,具有较大的社会效益。 ⑤将反相高效液相色谱与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反相HPLC-ICP-MS)联用测试食品添加剂和重金属含量,还有效提高各科研院所大型仪器的使用率,使大型精密仪器更好的运用到生活中来,更好地解决大家关注的食品食用安全问题。 |
||
中国高技术服务技术成果一起共享 |
纳微米聚四氟乙烯(PTFE)复合化学镀镍磷合金技术 | ![]() |
|
技术简介: 成果(技术)简介: 纳微米聚四氟乙烯(PTFE)复合化学镀镍磷合金镀层具有自润滑,防粘连,耐腐蚀,耐磨损等性能。为解决氯丁橡胶、氯磺化聚乙烯、氯醇橡胶等制品加工过程中,因模具被腐蚀导致制品不合格,或制品粘连模具引起脱模困难而开发的专用技术。化学镀技术是利用氧化剂、还原剂溶液的自催化反应,使工件表面获得镀层。化学镀镀层精度高(可精确控制到微米级),镀层均匀,工件施镀后镀件一次成型。对型状复杂工件,如:腔体、深孔、管件、沟槽、拐角、夹缝等都能获得满意镀层。
主要技术特点:1、化学镀镀层结构是非晶态结构,常态下的镀层硬度500Hv左右,与硬化合金钢的硬度相似。经适当低温处理(400℃以下),其镀层硬度可达1000-1100Hv,其硬度与镀铬层相当。2、具有高强度和好的弹性系数,耐腐蚀,耐磨损。
应用领域及效益分析:橡胶、塑料制品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腐蚀性气体腐蚀模具。同时,橡胶与模具容易产生粘连,尤其是氯丁橡胶、氯磺化聚乙烯、氯醇胶等粘连严重。生产中每次都要在模具表面涂脱模剂,由于使用脱模剂积累了“模脏”。模具表面被腐蚀及“模脏”,严重影响橡胶制品表面质量。一般地,一个生产班后就需要清洗模具。模具清洗既浪费能源,又费时费力,影响生产效率。纳微米聚四氟乙烯(PTFE)复合化学镀镍磷合金技术,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世界每年消耗生胶量的70%以上都用于汽车行业,其60%用于汽车轮胎,40%用于汽车用橡胶制品。2012年我国汽车保有量突破12089万辆。平均每辆汽车需要的橡胶配件达100~200种,数量有200~500个之多。汽车橡胶制品约占汽车总成本的6%左右。汽车橡胶制品,主要包括:密封制品、制动制品、减震制品、胶管和安全制品等五大类产品。可见,纳微米聚四氟乙烯(PTFE)复合化学镀镍磷合金镀层在橡胶模具应用上具有重大的应用前景和广阔市场。
投产条件:年产值1000万元化学镀镍规模,设备投资约30万元人民币,厂房面积约150-200平米,操作人员5-10人。
合作方式:转让或面议 |
||
中国新材料技术成果一起共享 |
全麻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防治及作用机制的系列研究及推广应用 | ![]() |
|
技术简介: ①课题来源与背景: 任务名称:依达拉奉对老年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血清MMP-9及POCD的影; 闭环靶控输注下不同麻醉深度对老年全麻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及血清脂联素的影响任务来源:东莞市科技计划医疗卫生类科研项目; 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项目。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POCD)是围手术期老年医学的一项重要课题,相比年轻患者,手术及麻醉对老年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更为显著。有研究表明,65岁及以上老年患者中POCD发生率近30%,主要表现为定向力、注意力、记忆和反应时间的损害。POCD可能持续数月,大大延长了老年患者的住院时问,增加医疗费用,降低生活质量,更为重要的是,持续的POCD常常增加老年患者的患病率和病死率。认知功能损害已成为老年患者术后康复的主要问题之一。目前,POCD发病机制尚无定论,且无改善POCD的特效药物,因此,如何早发现、早诊断POCD并加以预防和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②研究目的与意义;1、针对中枢神经系统炎症反应对神经胶质细胞损伤在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中的重要作用,本成果术前给予一种即能抗氧自由基又能下调炎症介质的药物(依达拉奉),来观察其对POCD发生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2、针对麻醉深度对可能对全麻老年患者术后认识功能的影响,本成果采用闭环靶控输注镇静技术,使麻醉深度不同的数值,观察不同麻醉深度对全麻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及患者血清脂联素及S-100β蛋白浓度的影响。3、针对开胸老年患者POCD防治,本成果采用一种可减轻患者应激反应、又能用于术后镇静.且血流动力学稳定麻醉方法,即连续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麻用于老年开胸患者,来观察其对POCD发生率及术后血清ADP水平的影响。为POCD的防治临床经验与理论依据。
③主要论点与论据;本研究通过观察药物干预、麻醉管理及麻醉方式对全麻老年患者POCD影响的系列研究,发现:1、不同麻醉深度对老年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与上调血清脂联素浓度,降低血清MMP-9浓度有关;2、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麻能改善老年胸腔镜手术患者早期术后认知功能,可能与脂联素浓度有关;3、 围术期血清MMP-9浓度升高及脂联素浓度下降参与了老年肺叶切除术患者POD发生的病理生理过程;4、依达拉奉能改善老年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损害,与上调脂联素水平及降低MMP-9及S-100β蛋白浓度有关;5、老年全麻患者POCD发生与外周血Th17细胞百分比及血清IL- 17、IL-22水平升高有关系。
④创见与创新;本研究的系列成果为临床上防治POCD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及临床经验,为老年患者围术期麻醉管理及麻醉方式选择提供参考;脂联素可能参与并调控着POCD的发生和发展,可能是一个新的POCD调节因子,有可能成为POCD治疗的新靶点,为POCD的防治开辟新途径;对认识POCD的发病机制、寻找POCD生物学指标、早期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提供了初步的研究证据,为临床上早发现、早诊断及早治疗POCD提供可能。
⑤社会经济效益,存在的问题;本系列成果具有广阔的运用前景,在本院已将成果之一术前予依达拉奉联合术中麻醉深度监测作为常规应用于老年全麻中,能明显降低老年患者POCD的发生率及术后并发症明显降低,住院时间缩短,有利于患者快速康复。理论依据。另外,本院已将成果之一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麻作为常规应用于老年胸科手术患者,能明显降低老年患者POCD及术后谵妄的发生率及术后并发症明显降低,术后VAS评分明显降低,住院时间缩短,有利于患者快速康复。该系列成果的应用得到相关科室的好评,获得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值得推广应用。此外,该成果发现围术期血清脂联素水平与全麻老年患者POCD及POD呈负相关,将为临床早诊断及防治POCD提新的靶点。该成果还发现老年全麻患者POCD发生与外周血Th17细胞百分比及血清IL- 17、IL-22水平升高有关,该成果提示外周血Th17细胞百分比及血清IL- 17、IL-22水平可能成为预测或早期诊断POCD的指标。为临床上早发现、早诊断及早治疗POCD提供可能。本系列研究不足之处:1、该研究没有发起多中心研究2、术后随访的时间短。
⑥历年获奖情况;1)目前已经正式发表的学术论文(共13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8篇,科技核心期刊论文3篇及SCI论文2篇),待发表1篇(SCI期刊,已接收),成果论文之一获东莞市科技论文“三等奖”1篇。相关专著1部 |
||
中国生物与新医药技术成果一起共享 |
航空航天飞行器用高温低介电杂化树脂制备技术的引进 | ![]() |
|
技术简介: 通过俄方技术的引进及与俄方专家的指导和交流,解决了有机硅树脂的合成的关键技术,使有机硅树脂的合成和水解过程可控,从而得到符合设计的分子结构。研究出了含有“笼型”结构的聚倍半硅氧烷树脂,通过催化剂使倍半聚硅氧烷固化交联,形成Si-O-Si的交联结构,分子键能远远大于C-C键能。固化过程不产生水等小分子,结构紧密,加工性良好。通过与石英等纤维复合,形成具有良好电性能和耐温性能复合材料,满足飞行器制造的工艺和性能要求。 |
||
中国新材料技术成果一起共享 |
冻胶分散体连续在线生产及注入一体化技术 | ![]() |
|
技术简介: 1. 多尺度冻胶分散体关键材料与产品
2. 多尺度冻胶分散体工业化生产技术
3. 多尺度冻胶分散体在线生产注入一体化装备 |
||
中国高技术服务技术成果一起共享 |
中文
/ENG
/PY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