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服务 |科技服务云超市 |
|
![]() |
首页 > 资源&服务 > 找技术 |
高热流密度热管理系统中的多相流传热传质 | ![]() |
|
技术简介: 变材料/热管耦合热管理中传热传质规律及其性能强化研究。通过实验研究揭示了相变材料与不同类型热管的耦合传热特性及关键参数的影响规律,进一步针对电池热管理需求,通过实验方法揭示了固液相变/气液相变耦合作用对电池热量传递、分布的影响规律,为相变材料热管理系统传热强化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本项目已经发表学术论文72篇,其中SCI 收录65篇(总引用1359次,其中JCR1区论文49篇),EI 收录7篇,8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总引用458次)。研究成果得到国内外同行专家和学者的高度评价,并获得加拿大工程研究院院士、SCI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ergy Research主编Dincer I.教授等人的肯定,多次用以解释各自的研究工作,在相关领域内具有重要的学术影响力。 |
||
中国高技术服务技术成果一起共享 |
维生素 D3 类药物中间体 | ![]() |
|
技术简介: 本项目通过生物转化法对甾体化合物去氢表雄酮羟基化,生产用于制备维生素 D3 类系列药物的中间体。维生素 D3 衍生的钙泊三醇、他卡西醇、骨化三醇就具有多种生 物学活性。钙泊三醇(图 a)又称卡泊三醇,能与角质形成细胞的核受体结合,抑制 细胞增殖;还能与单核细胞、已被激活的 T.B.淋巴细胞结合调节细胞功能,抑制炎症 细胞浸润,具有抗炎作用和抗增生作用。他卡西醇(图 b)有抑制 DNA 合成、抑制细 胞增殖作用。骨化三醇(图 c),又称活性维生素 D3,是由维生素 D3 经过 A 环的 1 位 羟基化和侧链的 25 位羟基化而成的甾体化合物,它能作用于多种靶组织,广泛用于骨 质疏松、甲状旁腺亢进(肾衰) 、银屑病(牛皮癣)、癌症以及免疫等疾病的治疗。技术特点: 1α-羟基去氢表雄酮(1α-DHEA)是维生素 D3 类甾体药物的重要中间体,它通过化学法难以合成,利用酶的专一性,生物转化可以代替多步化学合成反应,易于放大, 污染低,得率高。故利用微生物转化法生成 1α-羟基去氢表雄酮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应用范围: 用于制备维生素 D3 衍生药物,如钙泊三醇、他卡西醇、骨化三醇等等。 投资概算: 视生产规模不同投资在 500~1000 万元不等。 推广潜力及前景分析: 甾体药物具有很强的抗感染、抗病毒和抗休克等作用,广泛用于治疗风湿病、心 血管病、癌症、皮肤病等,已成为人类药物消费量仅次于抗生素的药物。微生物转化 是甾体药物修饰的重要手段,甾体每个位置几乎都能进行转化,比较重要的微生物转化 反应主要有羟基化、脱氢、边链降解等。维生素 D3 类药物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 生产该类医药中间体具有很大潜力。 开拓好市场年收益可达 1000 万元以上。 转让方式与价格: 技术转让或技术投资入股,价格面议。 |
||
中国生物与新医药技术成果一起共享 |
电动汽车驱动系统综合试验平台设计 | ![]() |
|
技术简介: 成果(技术)简介:电动汽车驱动系统综合试验平台建设是国内汽车主机厂投资电动汽车必须解决的重要平台。该试验平台可用于电动汽车驱动系统的开发、测试、检验及验证。
主要技术特点(指标):提供电动汽车驱动系统综合试验平台的建设方案设计、设备选型、技术论证、安装调试等一揽子技术服务。
应用领域及效益分析:主要应用于各大汽车厂特别是有意投资电动汽车行业的部门单位等。 |
||
中国电子信息技术成果一起共享 |
燃料电池的电极催化剂 | ![]() |
|
技术简介: 燃料电池的电极催化剂是燃料电池的关键材料。本课题组研究的电极催化剂包括碱性介质中的氧还原催化剂、酸性介质中的氧还原催化剂、酸性介质中甲酸燃料电氧化催化剂、碱性介质中的乙醇燃料电氧化催化剂。(1)高活性、高稳定性、耐腐蚀的碳负载 Pd-Cr催化剂(Pd-Cr/C),价格是铂碳的六分之一,而活性接近于铂碳催化剂,可以用于燃料电池阴极氧还原催化剂和燃料电池阳极甲酸氧化的催化剂2)高活性、高稳定性的钯-石墨烯催化剂(Pd-Graphen)可以用于燃料电池阴极氧还原催化剂和燃料电池阳极甲酸氧化的催化剂(3)核壳型 Pd@Cu-Fe 催化剂,以铜铁为核心,包层为铂,超高活性的阳极甲酸氧化催化剂(4)钯-钨催化剂, 适于酸性电解液环境阴极氧气还原催化剂、碱性电解液环境阴极氧气还原催化剂、碱性电解环境乙醇氧化催化剂Pd-Cu 合金催化剂,适于电极上甲酸氧化反应和乙醇氧化反应的催化。技术指标: 贵金属含量 1%-30%可调节,对氧气还原的催化活性接近铂碳,稳定性高于铂碳;对甲酸氧化的活性和稳定性均高于铂碳。贵金属呈纳米颗粒状,碳载体。应用范围:氢燃料电池电极催化剂、甲酸燃料电池电极催化剂、乙醇燃料电池电极催化剂。 |
||
中国新能源及节能技术成果一起共享 |
负载微生物的夹心微纳米纤维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 |
|
技术简介: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静电纺丝‑静电喷涂交替使用以制备可吸附重金属的负载微生物的夹心微纳米纤维复合膜的方法。将该类材料可以进行重复解吸与再利用,吸附效果较显著。且本发明原料成本低、生物相容性好,反应条件温和、适用广泛等,且有望进行大规模的工业生产。 |
||
中国资源与环境技术成果一起共享 |
肿节风体内入血成分及其抗炎作用机理研究 | ![]() |
|
技术简介: 我们从定性、定量分析层次确定了中药肿节风体外主要成分,并对其体内吸收成分进行较为系统研究。采用脂多糖刺激小鼠巨噬细胞经典免疫炎症模型,对典型炎症反应涉及指标因子(NO, iNOS, COX-2, TNF-α、IL-1β、IL-6 )测定进行活性筛选,并研究代表性成分/关键组分抗炎作用机理,探索工艺制备主要组分单体,对关键组分进行体内抗炎活性验证。结果:分析方面,建立液质联用分析方法同时测定肿节风中17个成分含量,通过对照品确认了大鼠灌胃给药后36个母体原形入血吸收成分,并研究了7个主要成分体内代谢规律,归属了含药血浆中23个非原形成分母体来源;抗炎活性研究方面,筛选到抗炎活性成分19个,并研究其主要I相代谢成分p-coumaric acid、原形吸收成分迷迭香酸苷,及药材关键组分(绿原酸+异嗪皮啶+迷迭香酸)对NF-kB/MAPK相关信号通路抗炎作用机理;我们还解决了肿节风中主要组分异嗪皮啶、槲皮素-3-O-β-D-葡萄糖醛酸单体体内代谢研究原料来源问题;采用LPS诱导小鼠急性肺损伤炎症模型对主要单体及组分进行了体内抗炎活性验证。本研究既从多成分、多靶点层次研究了肿节风主要抗炎成分,又找到了基于NF-kB/MAPK通路关键作用组分。我们采用基于整体观的、体内的、逐个靶点的中药药效组分简化研究思路,相对可行,应用到复方中药研究更有意义。找到复方中药对某一症或疾病整体作用的几个关键靶点,结合复方物药效质体外、体内研究结果,进一步找到各个靶点的关键作用组分,最后结合网络药理整合,整体验证,预期能解决复方中药研究中与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相关的一系列问题。 |
||
中国生物与新医药技术成果一起共享 |
高速节能纸塑(铝)多层共挤出复合生产线关键技术研发 | ![]() |
|
技术简介: 该项目应用能量动态平衡挤出机技术,研制开发出高速节能纸塑(铝)多层共挤出复合材料生产线,主要达到了以下技术指标:(1)生产速度:机械速度300m/min,生产速度240~260 m/min。(2)挤出量:A、B、C、D、E、F挤出机HL-80型最大挤出量200kg/h,G、H挤出机HL-90型最大挤出量340kg/h。(3)能耗:挤出机名义功率比为0.136kW/(kg/h),整线传动采用直流母线反馈供电和分步总线控制系统,生产线节省电能20%,运行可靠程度同时大幅度提高。(4)复合膜剥离强度:EAA/AL:≥4.20N/15mm,AL/EAA:≥4.20N/15mm,PAPER/PE:不可分离(5)挤出膜厚度误差(挤出12~30μm时,边部20 mm除外):自动模头:横向为(-0.9~+1.8)%,纵向为(-0.9~+2.7)% 手动模头:(-2.8~+3.1)%。 |
||
中国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技术成果一起共享 |
护理管理信息系统 | ![]() |
|
技术简介: 项目使用后,在护理人力、质量、培训与教学、绩效管理等方面所需时间缩短,以人力成本计算,2014年至2018年共节省人力2297万元;提高护理质量及病人满意度(P均小于0.001),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
中国电子信息技术成果一起共享 |
低成本生物质基活性碳纤维材料生产技术 | ![]() |
|
技术简介: |
||
中国高技术服务技术成果一起共享 |
国产碳纤维/聚醚醚酮特种热塑预浸料成套技术 | ![]() |
|
技术简介: 成果简介:本项目基于团队多年连续碳纤维热塑性预浸料制备及复合材料成型、聚芳醚酮(PAEK)树脂(含聚醚醚酮(PEEK))研发、半结晶型热塑性复合材料界面研究的技术积累和相关项目成果,通过自主设计搭建连续纤维热塑性复合材料生产线及相关关键成型模头和特殊工装的设计,掌握了连续碳纤维聚芳醚酮特种热塑性预浸料单向带、LFT 粒料和高纤维含量拉挤棒材的关键制备技术,打破国际技术封锁,拓展了聚芳醚酮材料的应用形式,在我国航天、军工等轻量化零部件替换上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本项目预期在连续碳纤维特种热塑预浸料、LFT 长纤维粒料、拉挤型材及 1-2 个具体产品(航空航天、医疗)几个方面进行同步产业化落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项目落地后将进一步开发国际领先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成本高效连续热压技术,实现 3 分钟内单成型制造周期的织物层合板在线浸渍和长尺寸结构型材的连续化生产制造,建成从“树脂原材料→预浸料/LFT/棒材→成型工艺→复合材料制品→评价方法”的一整套技术体系,引领行业发展,助力连续纤维特种热塑性复合材料在我国快速、大规模的应用。
成熟程度及推广应用情况:研发阶段:具备熔融法、干法粉末法和湿法粉末法技术,制备不小于 150mm幅宽的 CF/PEEK 单向带;利用撒粉法或淋膜法的双钢带热等静压技术制备不小于 300mm 幅宽的 CF/PEEK 织物预浸料;优化展纱与浸渍工艺设备和参数,制备超薄单向带(<0.15mm)。目前 CF/PEEK 单向带及织物预浸料已达到中试研发阶段。
推广应用情况:目前已经同航天科技一院一部,科工二院二部,中国兵器五三所和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就 PEEK 预浸料,典型结构件完成了各项测试验证,具备了推广应用技术基础。
期望技术转移成交价格:面谈。
市场分析:得益于聚芳醚酮复合材料优异的耐化学腐蚀性、耐高温性和良好的机械性能,碳纤维/聚芳醚酮复合材料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飞行器及高端民用制造业等领域在军用飞机方面,其已成为航天航空领域最具实用价值的先进热塑性复合材料。碳纤维/聚芳醚酮预浸料及成型关键技术由欧美企业所掌控,并对我国进行技术封锁。本项目碳纤维/聚芳醚酮热塑预浸料成套技术成功实施,将打破外国禁运封锁。不仅实现了科技上的突破,更为我国国防科技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是极其具有战略开发意义。若能实现批量工业化生产,则会让我国特种工程塑料市场发生革命性转变。
国内市场:虽已实现 PEEK 原料国产化,但高附加值的 PEEK 预浸料和成型件主要依赖进口。预浸料和关键成型技术和设备对我国实施禁运。据《2017-2022年 PEEK 行业投资环境及投资前景预测分析报告》显示 2017 年国内 PEEK 需求3502.4 吨 (复合材料需求 520 吨),增长率 13.0%。2020 年 PEEK 市场需求量将达 870 亿元,投资时机成熟。本项目技术不但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和依赖,同时建立自己技术和品牌,提升中国在特种工程复合材料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并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主要应用市场:航天科工和科技集团:航天运载及武器型号大量钣金支架、口盖,桁条,弹托,轴承以及特殊功能结构件,均可用 PEEK 复合材料替代目前铝合金结构件。国内压缩机阀片:30%连续碳纤 PEEK 制备,年需求量百吨级以上。 投资估算和经济效益分析:
1、 单向带或 LFT 实验线 100-300 万元;2、 单向带或 LFT 中试线 500-1000 万元;3、 织物预浸料中试线 800-2000 万元;4、 其他相关成型设备投入约 600 万/套。
经济效益分析:目前改产品适合两个方向取得收益:1、连续纤维/PEEK 的 LFT、单向带、织物预浸料的原材料成本约 500 元/公斤,国际购买的价格为 4000 元/公斤,开发航天、军工、医疗相关产品,售价不低于6000元/公斤;目前PEEK国内市场容量约 800 吨/年;而连续纤维增强 PEEK
的应用将在近几年得到迅速发展。2、通过此项目的批产,可实现占领行业制高点,由此联合申请国家、省部级项目,目前该方向单个项目经费不低于500万元。
成果亮点:1、预浸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研究成果正在申请专利2项;2、技术先进性:热塑性连续浸渍技术国内刚刚起步,能形成稳定批产的尚不多见,大多停留在实验室阶段; 3、获奖情况等:研究成果获中国复合材料学会 4A 级科技评价。 |
||
中国新材料技术成果一起共享 |
中文
/ENG
/PY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