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

    /
  • ENG

    /
  • PYC

    /

资源&服务 |

科技服务云超市
首页 > 资源&服务 > 找技术
国家/地区
行业领域
服务类型
搜索
云平台下大数据高速计算环境自动部署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应用
技术简介: 1、从用户管理的实际需求出发,构建层次化的业务资源以业务视角构建层次化的管理视图,在后端数据库进行数据存储时,引入列存存储技术,提升整个数据读取的性能。2、为大幅提高用户对于大数据生产环境的部署和管理效率,构建大数据组件的自动部署和图形化操作视图利用图形化的管理视图,将各个大数据组件按照预设的条件设置,自动化进行部署,并可以基于监测情况动态调整部署环境。3、以中间件的思想,屏蔽不同大数据产品之间接口的的差异性,实现大数据产品统一接口规范和云平台组件封装技术标准建立大数据操作接口的中间层,把各个大数据产品(如Hive、Hbase、MongoDB、Redis等)常用操作抽象成统一的接口层,制定统一规范,为不同的大数据产品实现相同的接口将大数据生产环境节点封装成云平台的组件。并且以图形化的形式显示,提供统一的部署,监控和操作页面视图,方便自动化部署或手工操作。4、实现多个数据中心的统一管理,简化数据中心的管理工作量通过云管理平台可以把不同版本的虚拟数据中心统一接管,管理不同版本的虚拟数据中心的时候可以在云管理平台上统一完成,大幅度的降低了数据中心的管理工作量。
中国电子信息技术成果
InP基多量子阱光调制器/开关、可调式多模干涉耦合器、谐振腔滤波器、2×4分路器技术
技术简介: 该成果将进一步加速我国半导体PLC技术领域的发展,促进各类高性能光功能单元器件和低功耗、高速光子集成功能模块的研究与开发,为发展下一代光网络和光信息处理系统,实现我国PLC技术的产业化,奠定了基础,具有广阔的应用价值和市场前景。
中国电子信息技术成果
智能三栖环卫一体化
技术简介: 1.用科技改变生活解放劳动 2.解决复杂环境下垃圾的自动捡拾与垃圾的自动分类
中国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技术成果
新型功能化静电纺丝血管覆膜支架的研发
技术简介: 支架植入后再狭窄及内皮覆盖率低,是困扰血管支架临床应用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原因,也是基础及临床研究的重要课题。通过先进的同轴静电纺丝纳米技术,制备可携载生物活性分子及药物的支架覆膜,并进一步将覆膜与金属支架结合,研发出具较好血液相容性、较高内皮覆盖及较低再狭窄率的新型静电纺丝血管覆膜支架。本项目承担单位需拥有上述相关专利及与本省龙头企业的合作经历,前期需获得过国家或地方重大应用研究项目如863计划、产学研等资助。
中国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技术成果
一种颅内静脉血栓抽吸导管
技术简介: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颅内静脉血栓抽吸导管,依次包括管头段、侧孔段、管身段、操作柄和用于连接外部配套设施的尾端连接部,所述管头段为圆锥形结构,且管头段端头外壁上设置有顶部显影点,所述侧孔段管身开有若干侧孔,所述侧孔段两端外壁上分别设置有上端显影点和下端显影点。整体结构简单、适应国内临床治疗,能有效抽吸颅内静脉血栓。
中国生物与新医药技术成果
废杂铜高效优质精炼用于精密铜管再制造生产技术开发
技术简介: 项目简介及应用领域:本项目系统研究废杂铜高效优质精炼用于精密铜管短流程再制造生产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应用中的关键技术及难点,建立废杂铜用于精密铜管再制造的集成技术体系,并开展产业示范基地建设。项目用于铜加工、再生铜。技术特点:本项目基于计算机辅助设计的“火法精炼-连铸连轧”工艺,通过研究废杂铜中杂质元素相互作用热力学,解决了废杂铜精炼的基础问题;设计了制备能够实现杂质成分调控使其满足再制造要求的稀土复合精炼剂;开发了针对铜液成分炉前检测计算机辅助精炼工艺设计系统;针对现有熔炼铸轧设备进行改造,突破了废杂铜高效优质精炼及精密铜管短流程再制造关键技术,推动了相关产业化的发展。创新要点:①研究废杂铜中杂质元素与稀土精炼剂相互作用的热力学和动力学机制。②研究稀土复合精炼剂的稳定化配制技术,探索工艺参数对复合精炼剂成分精度和均匀性的影响规律。③自主开发针对铜液成分炉前检测的计算机辅助精炼工艺设计系统。
中国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技术成果
高精度五轴联动数控机床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系列产品产业化
技术简介: 本项目主要围绕高精度五轴联动数控机床可靠性、五轴联动数控系统关键共性问题以及误差检测、复杂零件精密数控加工工艺、五轴联动大型龙门数控机床减振及轻量化等技术开展研究。关键技术:1) 高精度五轴数控机床可靠性技术研究2)五轴联动数控系统设计与应用开发3)五轴联动数控机床误差补偿技术4)数控机床复杂零件精密数控加工工艺的研究与优化5)五轴联动大型龙门加工中心侧墙钢结构焊接残余变形和应力的控制
中国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技术成果
无人机管道泄漏检测项目
技术简介: 项目处于科研开发阶段 AnkhWiz Solutions(AWS)公司致力于开发出一套可以利用传感器、物联网以及无人机三位一体的技术实现远距离探测长输管线、工厂内管道介质泄漏。 此项技术可以被广泛的使用于各类管道相关行业,尤其是管线管理公司。
中国新能源及节能技术成果
可印刷高导互联显示用材料制备与关键技术研究
技术简介: (1)控制反应动力学,驱使粉体晶核形成和均匀长大获得所需粒径大小的银粉,重点解决了其配方材料选择、表面改性、保证小试到产业化的可操作性、质量稳定性等难题,采用化学液相法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纳米银粉,相对于国内外相关产品而言,其生产设备较简单,反应条件为常温常压,易于实现,产品有一定系列化; (2)高性能导电银墨水配制过程复杂,要求精准工艺控制,产品一致性实现过程困难,由于要满足其可印刷特性,溶质粒径须在纳米级别,比表面积大,容易发生团聚,固含量难以提升,会直接影响互联层导电性,项目克服了超细纳米银颗粒(≤50 nm)的易团聚难点,获得高固含量银墨水(≥30 %),打破了国外在高端电子材料领域的技术壁垒;此外,由于印刷薄膜沉积态为液相,其高性能的实现不仅与墨水本身的物化特性有关,还受限于薄膜表面的蒸发均匀性,尤其当前相关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即便是国外的先进产品也不能完全满足高质量互联层的制备需求。项目通过多液滴融合动力学,以及“溶胶-凝胶”转变过程的精准控制,针对性地进行高性能导电墨水的开发,实现了高均匀、高精度的电极制备; (3)开展了印刷银电极在金属氧化物薄膜晶体管中的应用研究,在电极图形化方面,研究了新型微液滴释放技术,结合不同线宽印刷线的多段拼接技术,实现了12.5 μm线宽精细互连导线制备,提出间隙缺陷生长法,利用微液滴强蒸发效应引起的融合延迟现象,在未经表面修饰的玻璃基板上获得2.4 μm短沟道银电极,并通过“干燥微环境”实现其自对准长度的连续可调;此外,探讨了金属-半导体界面接触特性和载流子传输机理,热诱导纳米颗粒破除自身碳包覆,并调节流场实现界面金属质与有机质的优化分布,所获器件性能指标处于国际先进水准。
中国新材料技术成果
2,4,6-三甲基苯酚催化制备 2,3,5-三甲基氢醌技术
技术简介: 技术优势: 本技术以 2,4,6-三甲基苯酚为原料,氧气作为氧化剂,可以在温 和的反应条件下将 2,4,6-三甲基苯酚一步反应转化为 2,3,5-三甲基氢 醌。与现有工艺(间甲酚甲基化路线、对叔丁基苯酚甲基化路线)相 比,本技术反应步骤少,反应条件温和,产品的成本优势明显。 性能指标: 技术开发处于小试阶段:在常压、温度 60-100oC 条件下,2,4,6- 三甲基苯酚转化率为 75%,2,3,5-三甲基氢醌选择性 80%左右。市场分析: 2,3,5-三甲基氢醌是合成维生素 E 的关键原料,由于需求旺盛, 价格(~6 万/吨)始终居高不下。长期以来,通过间甲酚烷基化合成 2,3,6-三甲基苯酚,并通过氧化、还原步骤得到 2,3,5-三甲基氢醌是主 要的合成路线。目前,兄弟科技、新和成等主要采用这条路线,年产 量约 5 万吨。由于间甲酚价格较高(2.5 万/吨),湖北能特科技公司采用对叔丁基苯酚(1.6 万/吨)为原料,通过两步甲基化反应、脱叔 丁基反应合成 2,3,6-三甲基苯酚,并通过氧化、还原步骤最终得到 2,3,5- 三甲基氢醌,年产能在 1.5 万吨。上述技术路线由于步骤繁琐,原料 成本较高,产品利润较低。 由于国内企业在苯酚制备邻甲酚、2,6-二甲基苯酚和 2,4,6-三甲基 苯酚方面的技术已经成熟,苯酚甲基化产品如 2,4,6-三甲基苯酚市场 供应充足。同时,由于下游产品受制于技术和市场因素,苯酚甲基化 产品价格便宜,2,4,6-三甲基苯酚约 1.2 万/吨。基于 2,4,6-三甲基苯酚 的成本优势,本技术通过一步反应得到 2,3,5-三甲基氢醌,不但成本 大大降低,而且工艺简单,设备投入少,产品利润率高。 合作方式:面谈。
中国新材料技术成果

分享到各大社区

  • 中文

    /
  • ENG

    /
  • PYC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