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

    /
  • ENG

    /
  • PYC

    /

资源&服务 |

科技服务云超市
首页 > 资源&服务 > 找技术
国家/地区
行业领域
服务类型
搜索
高性能特种粉体材料近终成形技术
技术简介: 成果简介:该项目属于粉末冶金学科。高性能特种材料具有其他材料不具备的特殊性能,在高技术领域中具有不可取代的关键作用。然而,这类材料往往硬度高、脆性大,难以采用传统技术加工制备,成为许多国防和民用高技术装备发展的瓶颈。为此,项目基于粉体流变成形原理,研发了难加工材料的近终形制造新技术,广泛应用于国防和民用高技术领域。主要发明点如下:1. 发明了高性能特种材料的粉末注射成形新工艺,实现了金属钨、氮化铝、含氮不锈钢等难加工材料制品的近终形制造;发明了专用注射成形机、侧抽芯新结构模具等关键工艺装备;创立了基于机器视觉的粉末注射成形产品尺寸和外观质量在线自动检测、工业机器人动态抓取和分拣软硬件系统,首次实现了全自动化生产和高质量稳定性控制,生产效率提高 6 倍以上。2. 首创了适合注射成形的近球形微细特种粉体制备和改性新技术。提出基于酸根离子的化学推进剂理论,创立了可控溶液燃烧合成难熔金属和氮化物反应体系和工艺,制备出粒径小于 50nm 的高分散近球形氮化铝和钨基粉体。创立了“气流分级分散-等离子球化”粉体改性技术,制备出满足精密多孔阴极需要的细粒径窄分布(5±2μm)球形钨粉。3. 发明了适合不同材料的粘结剂体系及成形和高效脱脂工艺。提出基于聚合物功能基团的多组元粘结剂设计原理,创立了两相流协调运动模型,阐明了两相分离和缺陷产生的不确定性机制,发明了残碳型、低残留型和高粘性粘结剂体系,有效解决了坯体两相分离、变形、增氧、缺陷等控制难题,产品尺寸精度达到±0.2%。4. 发明了多孔脱脂坯强化烧结致密化和组织性能精确调控技术。提出金属钨的低温无压活化烧结致密化理论和钝化处理孔隙结构精确调控技术,突破了高致密度钨的细晶化和多孔钨的孔隙均匀化技术瓶颈,烧结金属钨电极的晶粒尺寸仅 570nm,抗电子轰击性能提高 2 个数量级,多孔钨的活性物质填充量提高 20%;综合利用液相烧结和残碳“脱氧”原理,解决了氮化铝高致密化、晶界相控制和晶格净化等难题,热导率高达 248W·m-1·K-1。 项目授权中国发明专利 60 项、实用新型专利 65 项,申请 PCT 专利 2 项,软件著作权 6 项,合作出版著作 5 部,发表 SCI 论文 104 篇。项目引领了粉末注射成形行业发展,建成了世界规模最大的粉末注射成形生产线。科技成果评价专家组认为:“创新性强,属于重要的军民两用技术”;“为我国国防先进武器和民用工业领域研制和生产了多种关键零件”;“应用成效明显,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获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 2 项、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技术发明一等奖 1项。成果推广应用于 20 余家企业,建成生产线 47 条。近三年,新增销售 54.09亿元,新增利润 7.05 亿元,多种产品解决了国防装备建设和研发的“卡脖子”问题,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成熟程度及推广应用情况:已投入成本\目前处于何种研发阶段;产业化 市场分析:项目形成了粉末注射成形系统理论,建立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工业化生产技术,核心技术成功推广应用于钨钼等难熔金属及其合金、多种氮化物和氧化物陶瓷、不锈钢、铁基合金、镍基合金、钛合金、磁性材料、碳化硅/铝和金刚石/铜复合材料等材料体系。通过技术转让与合作,已在上海富驰、江苏精研、深圳艾利门特、苏州创基、北京嘉润、扬州海昌、江苏鹰球、厦门钜瓷等20 余家企业实现产业化,建成 47 条生产线,其中江苏精研和上海富驰已发展成为世界产能最大的粉末注射成形专业化生产企业。项目产品应用于智能手机、光纤通讯、笔记本电脑、医疗器械、汽车、电动工具、武器装备等领域,解决了多项高技术装备发展的瓶颈问题。产品应用单位包括苹果、谷歌、华为、三星、Fitbit、OPPO、小米、特斯拉、本田、富士康、长城汽车、美国楼氏、日本丸和、日本昭和电工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市场潜力巨大,应用前景好,因此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非常显著。 成果亮点:1、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研究成果项目授权中国发明专利 60 项、实用新型专利 65 项,申请 PCT 专利 2 项,软件著作权 6 项,合作出版著作 5 部,发表 SCI 论文 104 篇; 2、获奖情况:(1)2018 年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高性能金属钨制品精密制备技术及应用(附件 31);(2) 2017 年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技术发明一等奖:高导热氮化铝精密成形技术及应用(附件 32);(3)2012 年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触发引爆开关放电电极及其近终形成形技术研究(附件 33);
中国新材料技术成果
桑黄人工栽培与利用
技术简介: 成果(技术)简介:桑黄是近几年来开发的药用真菌,又称火木层孔菌、桑耳、桑哦、桑臣等,寄生于杨、柳、桦、栎、松等树木之上,分布广泛,是近年来开发的一种多年生药用真菌,具有利五脏、宣肠气、止血、软坚、排毒功能,应用于肝炎及癌症的治疗,因其治疗效果显著,风靡于日本和韩国。桑黄子实体热水提取物,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对小白鼠肉瘤S-180抑制率为96.7%,目前国际公认的生物治癌领域中有效率排在第一位。 主要技术特点:具备桑黄菌的人工发酵和主要药学成分的提取、分离、纯 化、制剂等技术。 应用领域及效益分析:桑黄菌的人工栽培在国内刚刚起步,人工栽培的成品桑黄菌商品,目前国内尚无采收先例。桑黄菌作为药用真菌,开发时间晚,市场需求量大,经济效益高。
中国生物与新医药技术成果
煤矿巷道机械化掘进粉尘污染控除关键技术
技术简介: (1)发明了可快速覆盖巷道全断面的多向旋流风幕控尘技术,短距离内快速形成风流,方向均指向工作面、阻隔粉尘扩散的风幕,提高了抽尘净化效果;构建了由轻质三向旋流风幕装置、高效湿式除尘风机、增润剂定量添加装置等构成的高效小型化风雾双幕协同增效控除尘成套装备体系; (2)研究了减阻调堵技术,发明了矿用混凝土喷射机(组)及强制搅拌机、喷射辅助机械臂等装备;实现了管道堵塞和喷射粉尘的有效预防和主动调控,破解了井下施工水泥尘无法源头上根本控制的难题。
中国资源与环境技术成果
遥感影像信息智能提取
技术简介: 成果(技术)简介:遥感信息自动提取是遥感研究和应用长期面临的一个重要而又迫切的问题。目前,遥感应用中仍以人工目视判读为主。为解决当前遥感应用中的人工识别问题,本项目利用人工智能深度学习,针对国内外高分等系列卫星特点,开展遥感大数据的智能化深度集成应用技术研究。将遥感光谱探测、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与空天地一体化的信息采集和应用服务相结合,研发遥感影像目标的智能提取技术,并围绕环保、生态、交通等行业需求,开展深层次的智能化、集成化的遥感大数据综合应用。目前已研发了遥感影像采矿区边界智能提取、无人机遥感影像的屋顶边界智能提取、遥感影像水体边界的全自动智能提取等技术产品。实现遥感影像的全自动信息提取,像元级语义分割精度95%以上,可根据具体需要,合作研发定制化的遥感影像信息自动提取软件产品。
中国电子信息技术成果
生态规划与景观设计创新
技术简介: 1.创建美丽乡村齐鲁样板,助力鲁西乡村振兴 2.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 3.弘扬中国优秀园林文化,开展文化展园设计
中国现代农业技术成果
微生物发酵生产小核菌多糖工业化生产技术
技术简介: 小核菌多糖(Scleroglucan)又称小核菌胶、硬葡聚糖,是由小核菌属中的部分 丝状真菌合成分泌的一种微生物胞外多糖。小核菌多糖是一种与黄原胶性质类似的微 生物多糖,但其水溶液稳定性优于黄原胶,表现出耐高温、耐高盐、耐酸碱,使用 pH 范围广、抗高剪切,持水性好。基于以上优良性能,小核菌多糖在石油开采、化妆品、 食品、医药、陶瓷、涂料等应用领域备受关注。天然的小核菌多糖易溶于水,具有黏 性和假塑性且对温度和 pH 的改变具有强烈的抗性,通过试验证明小核菌多糖是 140 种 高分子中唯一注入油田中在 90℃条件下 500 天保持黏度基本不变的聚合物,因而小核 菌多糖可以作为油田采油的驱油剂、增稠剂或者稳定剂等。 由于缺乏优良的生产菌株和系统的研究,小核菌多糖的规模化生产和应用受到了 限制。我院生物聚合物研究团队通过多年深入研究,通过高通量筛选获得高产菌株并 设计优化了高产发酵工艺,实现了小核菌多糖的高效发酵生产,其粗发酵产率已达到 2.8%以上,糖转化率达到 60%,发酵效率显著高于现有研究报道,完成了稳定中试生 产,实现了工业化生产。 目前,由于菌株性能和生产技术限制,小核菌多糖的产量不高,其高昂的价格使 其主要应用于某些高附加值领域,如作为免疫激活剂成分、药物释放剂原料,作为保 湿剂用于高端化妆品等。而小核菌多糖最大的潜在市场是石油开采领域,它有助于提 高原油采收率,这在石油资源紧张的今天尤其具有现实意义,目前石油行业大都采用 黄原胶提高采油率,但黄原胶用于油田环境稳定性较差,尤其是耐温性、耐高盐环境 的能力较差,在部分采油环境(如海洋采油、高温油层采油)无法使用,在这些环境 中采用小核菌多糖取代目前油田使用的黄原胶将会进一步增加采油率,但是目前主要 的限制因素是小核菌多糖没有黄原胶经济,如果小核菌多糖规模化生产,生产成本下 降,其优势更加明显。从目前国际石油行业年消耗黄原胶十余万吨的市场情况推断, 如果小核菌多糖的生产成本大大降低,小核菌多糖的市场需求巨大。 规模与投资:需要建设发酵车间、提取车间,配套水、电、汽、压缩空气等设施, 推荐建设年产 500 吨小核菌多糖。
中国生物与新医药技术成果
海洋核辐射现场监测技术
技术简介: 项目引进了白俄罗斯的海洋核污染现场监测核心技术,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开展技 术再创新,快速突破了国内该技术领域存在的技术瓶颈,研制出一套拥有自主知识产 权、主要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且适合我国海洋监测应用的海洋核污染现场监 测设备样机。中外双员共同就海洋核污染现场监测设备的探测器设计、信号处理分析 和控制硬件电路、测量能谱数据的采集、存储和处理分析、蒙特卡罗理论计算、测量 刻度方法等相关内容,分别以各自独立完成和共同完成这两种形式开展了相关的研究、 设计和开发、测试工作。双方各研制出一套样机。项目研制的成果样机具有体积小、 重量轻、功耗低的优点,可灵活适用于便携、车载、船载、浮标、台站等各类海洋监 测平台,满足国家各级环保部门、海洋各级管理部门、沿海核电业主和科研等单位应 用。成果因为消化吸收了国际先进水平的核心技术,快速提升了我国在核辐射监测特 别是海洋核污染现场监测领域的技术能力,也将成为重要的海洋监测、污染预警和事 故应急设备而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成果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能够快速投入产 业化研究和示范应用,有望形成产品样机填补国内相关空白,并打破国外产品的市场 垄断,预计会产生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中国现代海洋技术成果
高孔藻基净水剂技术
技术简介: 高孔藻基净水剂由不导电的非晶体二氧化硅硅藻壳体和超导的硅藻纳米微孔组成,可在硅藻表面形成不平衡电位和外墙电位。在使用时,藻基净水剂按一定量投入好氧池,藻基净水剂与污水充分混合。硅藻表面的不平衡电位能破坏污水中电离子圈,并中和悬浮离子的带电性,促使水中的污染物快速物理絮凝、沉淀,同时加上硅藻具有巨大的比表面和较强的吸附力,可把超细微粒物质吸附到硅藻表面,形成链式结构,瞬间下沉与水体分离。 高孔藻基净水剂的作用机制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絮凝作用 藻基净水剂由不导电非晶体二氧化硅的硅藻壳体和超导的高孔硅藻组成,可在硅藻表面形成不平衡电位和外强电位。在水处理过程中,污染物被快速静电聚合(物理絮凝)并沉淀。 (2)吸附作用 硅藻每克30m2较大的比表面积,具有强的吸附力,可把超细微粒物质、色度、部分重金属、有毒有害物质和气味吸附到硅藻表面,下沉并与水体分离。 (3)生物载体协同作用 硅藻每立方米达2-6万平米比表面积,用高孔硅藻作生物载体,微生物可在硅藻具大面积表面上繁殖。 2.主要成分 由非导电的非晶体二氧化硅硅藻壳体和超导的硅藻纳米微孔经改性后制备。
中国现代海洋技术成果
超声电阻复合连接技术
技术简介: 1、技术原理:本技术研发是将超声波焊接与电阻缝焊相结合,利用高频振动波传递到两个需焊接的物体表面,在加压的情况下,使两个物体表面相互摩擦而形成分子层之间的熔合在通过电弧预热以及添加夹层来改善超声波缝焊焊接过程,实现异种材料焊接。2、技术前景与市场:超声电阻复合连接相较于以往的超声波焊接具有生产效率高、焊接质量好、节能环保等优点,其可以用于同种金属、异种金属的焊接,能够应用于船舶、汽车、电子等行业。
中国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技术成果
一种基于 μC/OS-III 的四轴飞行器控制系统和方法
技术简介: 本发明克服了传统遥控器操作传统,功能单一,结构封闭等不足以及飞控 APP 硬件上的缺陷,本发明提出新型飞行器控制器方法,可以摆脱传统遥控器的摇杆,一方面利用加速度计重力感应操作遥控飞机,另一方面运用触控屏幕去设置飞机参数等;本发明可以将飞机的实时状态显示在显示器上;本发明可以模糊操作实现多种用户预制的自动飞行功能。
中国电子信息技术成果

分享到各大社区

  • 中文

    /
  • ENG

    /
  • PYC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