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服务 |科技服务云超市 |
|
![]() |
首页 > 资源&服务 > 找技术 |
高效有机液体肥系列项目 | ![]() |
|
技术简介: 该项目以山梨醇、甘露醇等系列糖醇为有机螯合剂,以大量元素(N、P、K)/中量元素(Ca、Mg、S)/微量元素(Fe、Mn、B、Zn、Cu、Mo、Si)/为目标元素,通过控制螯合反应条件,结合盆栽、小区、大田各种作物肥效试验,获得不同高效有机液体肥料最佳生产工艺 |
||
中国资源与环境技术成果一起共享 |
一种沥青基碳纤维的制备方法 | ![]() |
|
技术简介: 成果简介(技术分析和应用前景分析):技术分析:该技术以催化油浆为原料,首先对原料油进行加氢预处理,然后切取加氢产物中≥400℃馏分,与共炭化剂一起经共炭化高压缩聚反应,得到中间相沥青,经熔融纺丝得到拉伸强度为1500~2000MPa,拉伸模量为300~450GPa的中间相沥青基碳纤维。应用前景:本技术以催化油浆为原料,制备中间相沥青基碳纤维,能够显著降低碳纤维生产成本,且工艺流程简单,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
||
中国资源与环境技术成果一起共享 |
基于主动学习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变化检测方法及系统 | ![]() |
|
技术简介: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主动学习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变化检测方法及系统,包括先将复杂时相的遥感影像分割成多个超像素,然后将所得超像素分割边界应用于另一时相遥感影像中,本发明可以通过迭代地选择“最有价值”的样本,使检测结果逐渐接近真实变化,提高检测效率。
|
||
中国电子信息技术成果一起共享 |
城市与公路桥梁钢-混组合结构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 ![]() |
|
技术简介: 1、发明了大跨度组合结构拱桥弯压设计理论与建造方法 基于拱桥水平推力引致主拱屈曲稳定问题,首次提出了大跨组合结构拱桥弯压设计理论,发明了大跨异型组合拱桥及组合式索塔建造方法。创新解决了大跨组合拱桥水平推力、横向稳定、施工安装关键技术难题,充分发挥了钢与混凝土不同性质材料各自的力学优势,克服了传统拱桥轴压设计理论的局限,丰富和发展了大跨度组合拱桥设计理论与结构体系。
2、发明了钢桁PC组合桥梁PBL节点结构与无弦桁元法 基于钢管混凝土桁、PC桥面板材料与型式不同的力学特征,揭示了钢桁PC组合桥梁关键节点内力传递与应力重分布等复杂力学机理。采用PBL剪力键与相交钢桁形成整体式组合节点,发明了钢桁PC组合桥梁PBL节点结构与无弦桁元法,解决了其构件离散、节点疲劳、耐久性差等关键技术难题。
3、发明了大悬臂波-桁PC组合桥梁新结构及其顶推工艺 基于不同材料、多种形式、复杂应力下组合桥梁复杂应力应变关系,揭示了钢管混凝土桁“点支撑”应力集中、波形钢腹板“线支撑”剪滞效应、PC桥面板“面支撑”二重应力的“点-线-面”工作机理及力学性态规律。发明了大悬臂波-桁PC组合桥梁新结构及其顶推工艺,创新发展了组合桥梁结构新体系。
4、发明了预应力钢-混组合桥梁设计施工与智能监测技术 基于结构弹性势能驻值原理,提出了钢-混组合结构桥梁体系转换及影响线调幅新技术,揭示了组合结构预应力动态演化规律,发明了预应力钢-混组合梁三阶段应力设计施工方法;发明了基于BIM技术的桥梁结构智能化监测系统,显著提升了我国钢-混组合桥梁设计建造及其智能化监测技术水平。 该技术发明成果属国内外首创,经院士专家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成果应用于国道107深圳机场立交桥、深港西部通道等100余项工程,近3年新增销售额78亿元。授权发明专利40项,主编专著4部,编制国家行业标准5部,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5项、中国专利奖8项、广东省专利金奖1项。 |
||
中国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技术成果一起共享 |
中厚板双相不锈钢焊接工艺 | ![]() |
|
技术简介: 成果简介(技术分析和应用前景分析):中厚板双相不锈钢焊接工艺,属于金属焊接技术领域,其特征在于:将待焊接部位加工成双U 型坡口;对口装配并焊接,焊缝背面采用高纯氮气进行保护,正面采用高纯氩气进行保护;多层多道焊接,焊丝直径为2 ~ 4mm,焊接电流120 ~ 190A,焊接电压12 ~ 24V,焊接速度90~130mm/min,层间温度控制在60 ~ 100℃ ;焊接完毕后进行固溶处理,固溶温度为1000 ~ 1100℃,保温时间为30 ~ 60min,冷却采用先慢速冷却后快速冷却的方式,从固溶温度到800℃缓慢冷却,800℃以后快速冷却。该工艺能有效抑制焊接接头氮元素析出,接头中不产生有害相,使焊接区保持与母材相同或较为接近的组织结构比例,接头获得较高的强度和良好的使用性能。 |
||
中国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技术成果一起共享 |
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研发团队 | ![]() |
|
技术简介: 1.新型电机及驱动控制系统研发
2.电机及驱动控制系统设计及仿真 |
||
中国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技术成果一起共享 |
多源卫星火情遥感监测平台 | ![]() |
|
技术简介: 1.多源卫星遥感海量数据的获取与预处理,涉及到的 MODIS、VIIRS、NOAA、FY 等一系列卫星数据,以及当时的气象数据、地表类型数据、固定工厂热源数据等,并进行数据标准化处理。
2.自主研发火情特征化提取算法,提取精度高达 95%以上,远远领先于各类火点产品。
3.平台实现了全天候、大范围、智能提取火点信息,可应用于全球范围的、所有地表类型的火情监测。
4.应用方式便捷,在平台注册账号即可使用 |
||
中国高技术服务技术成果一起共享 |
基于云平台的浸入式教育引擎系统 | ![]() |
|
技术简介: 1、系统架构设计创新:采用真正落地的SOA/WOA架构松耦合、高扩展性严格遵循OSGI、SOAP、REST、WSDL、WS等标准和规范;使得基础设施集成层的服务IaaS能够顺利与应用支撑平台层PaaS、云应用服务平台层SaaS进行无缝连接又相互独立。 2、计算模式创新:采用云计算、背景感知计算、内容聚合计算等计算模式才使得复杂的云资源整合、感知用户背景、聚合应用服务、主动推送符合用户个性化服务的信息内容得以完全实现。3、统一资源聚合服务创新:采用Mashup技术实现所有应用资源URI的统一管理和授权能够快速满足区域智慧教育云应用整合、建立应用资源服务池的需要。 4、云服务技术创新:采用REST服务技术,可定制、可寻址性、无状态性、连通性、统一接口、高性能,能快速满足区域内各机构信息资源服务化、建立信息资源服务池的需要。 |
||
中国电子信息技术成果一起共享 |
高强度无取向硅钢 | ![]() |
|
技术简介: 成果简介: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的迅猛发展,对作为驱动电机和微型电机铁芯材料的无取向硅钢的性能要求更高。作为高效率的驱动电机,需要满足高速旋转并获得高的转矩,同时还需要保证较高的磁感应强度以及较低的高频铁损。因此,实际生产与使用中要求驱动电机较传统无取向电工钢强度高 200MPa 以上,且在提高强度同时还需保证不能损害其优良的磁性能。本团队开发了两种新能源驱动电机用冷轧无取向硅钢,可以实现满足磁性能的同时,还拥有良好的力学性能,节能降耗。(1)0.2mm 规格的含铌硅钢性能如下:磁感强度 B50为 1.67-1.70T,铁损W1.5/50为2.0-5.5W/kg,W1.0/400为18.8-32.12W/kg,下屈服强度ReL为460-510MPa,抗拉强度Rm为560-640MPa,延伸率为16.08%-23.3%。(2)0.35mm规格的含铜硅钢性能如下:磁感强度B50≥1.66T,铁损W1.0/50≤2.5WkW1.0/400≤25W/kg,下屈服强度 ReL≥800MPa,抗拉强度 Rm≥900MPa,延伸率为 15%-30%。
成熟程度及推广应用情况:目前已通过小炉冶炼,锻造、小型热轧和冷轧机制备出 0.2 和 0.35mm 厚钢板,在实验室测试结果,(1)0.2mm 规格的含铌硅钢性能如下:磁感强度 B50 为1.67-1.70T,铁损 W1.5/50为 2.0-5.5W/kg,W1.0/400为 18.8-32.12W/kg,下屈服强度ReL为460-510MPa,抗拉强度Rm为560-640MPa,延伸率为16.08%-23.3% 2)0.35mm规格的含铜硅钢性能如下:磁感强度 B50≥1.66T,铁损 W1.0/50≤2.5W/kg, W1.0/400≤25W/kg,下屈服强度 ReL≥800MPa,抗拉强度 Rm≥900MPa,延伸率为 15%-30%。目前还没有推广应用,技术转移成交价格面谈。
市场分析: 生产高强无取向硅钢的钢铁企业,如宝武钢铁集团、新日本制铁公司;使用高强无取向硅钢的车企,如特斯拉、北汽等。投资估算和经济效益分析:本产品钢生产工艺简单,可广泛应用于不同生产水平的冷轧无取向硅钢生产厂家,工艺通用性较强。本产品钢通过控制织构保持较高的磁感应强度以及较低的高频铁损同时又通过各种强化方式提高强度,提高驱动电机的使用转速,节能降耗,降低成本,可以为相关企业提供更优越的产品,可以产生极大的经济效益。
成果亮点: 1、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研究成果已申请并授权发明专利 2 项; 2、技术先进,本产品钢通过控制织构保持良好的磁性能同时又通过各种强化方式提高无取向硅钢的力学性能使其综合性能达到最佳点,节能降耗。 |
||
中国新材料技术成果一起共享 |
混凝土结构消除氯盐的研究与应用 | ![]() |
|
技术简介: 成果简介:课题对混凝土结构耐久性与寿命评估理论、方法与发展趋势进行了概括总结。提出了解决受氯盐环境影响或受氯盐污染混凝土结构耐久性与使用寿命的关键问题,分析了氯盐腐蚀混凝土结构中钢筋 的作用机理、危害及其防护方法。除盐装置具有简单易行、便于安装、价格低廉且可以重复利用,能用于 实际工程。该技术达国内先进水平。 |
||
中国新材料技术成果一起共享 |
中文
/ENG
/PY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