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服务 |科技服务云超市 |
|
![]() |
首页 > 资源&服务 > 找技术 |
实验猴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特征与快速诊断研究 | ![]() |
|
技术简介: 1. 课题来源与背景:1.1 课题来源 课题类型: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地方计划) 课题来源单位:广东省科学技术厅 课题名称:实验猴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特征与快速诊断研究 。1.2 课题背景 非结核分枝杆菌(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 NTM)是指除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M. tuberculosis complex, MTBC)和麻风分枝杆菌(M. leprae)以外的分枝杆菌。近几十年来,结核病的患病率大幅度下降,而NTM的感染和发病却有增无减,大多数NTM对主要抗结核药耐药,所以NTM的感染已成为一个临床上的重要课题。目前,我国还没有准确的NTM病流行病学资料,动物NTM病研究更是相对滞后,尚未发现关于非人灵长类NTM病的研究报道,显示出对这方面研究的不足。 此前,项目组建立的结核病恒河猴感染模型,收集到的大量临床样本,并且分离到NTM感染恒河猴病例,初步分析了非结核分枝杆菌与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差异,建立了良好研究基础。
2. 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2.1 自然感染NTM病例感染特征 从结核菌素试验反应、临床症状、尸检、病理学及病原检测等方面,通过与MTB感染特征比较,获得NTM感染的特征,包括结核菌素试验阳性、无症状感染、类似MTB病理变化等特征。2.2 血清学诊断标志物评价 项目收集到14例NTM病例,基于病例开展了MTB特异性抗原的血清学诊断评价,发现NTM与MTB交叉抗原,可用于区分NTM与MTB。2.3 堪萨斯分枝杆菌感染模型及感染免疫研究 项目建立了食蟹猴堪萨斯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kansasii)感染模型,基于该动物疾病模型,开展了一系列的应用研究,包括免疫学诊断和多因子分析等。结合此前建立的结核病模型以及收集到的大量临床样本,分析了非结核分枝杆菌与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免疫的差异,评价了实验猴非结核诊断方法的效能。该模型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是研究NTM感染免疫的良好实验材料。2.4 全血IFN-γ 释放试验评价 项目组还利用收集到的临床样本,评价了全血IFN-γ 释放试验在实验猴结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证实该方法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可以成为实验猴结核诊断金标准(结核菌素试验)的有益补充。基于NTM与MTB的交叉抗原,可区分NTM与MTB感染。
3. 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3.1 基于临床样本优势验证NTM诊断标志物 筛查自然感染NTM的实验猴,分析NTM感染和MTBC感染的输出差异,筛选适合血清学诊断、IFN-γ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的高效诊断标志物,并建立相应快速诊断方法。3.2 国内首次建立食蟹猴堪萨斯分枝杆菌感染模型 在国内首次建立了食蟹猴堪萨斯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kansasii)感染模型,基于该动物疾病模型,开展了一系列的原创性应用研究。 |
||
中国生物与新医药技术成果一起共享 |
二氧化碳在炼钢流程的应用 | ![]() |
|
技术简介: 成果简介:针对钢铁工业 CO2 排放量大的问题以及少(无)烟尘、深度脱磷、脱氮、控氧的绿色洁净炼钢的发展方向,2004 年研发团队提出将 CO2 作为资源循环应用于炼钢过程,同时利用 CO2 的高温特性解决现有冶金工艺存在的问题。经过根据十余年的研究发现,CO2 是弱氧化性气体,在炼钢温度下与碳、硅、锰等元素可发生氧化反应,并伴随吸热或微放热效应,具有以下冶金功能:(1)利用 CO2 参与炼钢反应的吸热效应,可将 2700-3000℃的顶吹氧气射流高温火点区降低至铁的沸点(2750℃)以下,减少了铁的蒸发量;(2)转炉炼钢前期硅、锰等元素的氧化使熔池迅速升温,难以满足低温高效脱磷的热力学条件,可通过喷吹 CO2 控制熔池升温速率,延长低温脱磷时间,解决了长期困扰炼钢的脱磷不稳定、深脱磷难等问题;(3)与纯氧喷吹相比,CO2 与钢中各元素反应均生成 CO,能够强化熔池搅拌,改善渣钢反应动力学条件,减少终点钢液过氧化,生产低氮/低磷/低氧钢种(4)利用炼钢底吹 CO2 的冷却效应,发明了 CO2 控制“蘑菇头”生长与消除的动态平衡方法,可有效延长炼钢底吹元件寿命。在充分掌握 CO2 高温弱氧化、强搅拌及冷却效应等冶金反应特性的基础上,研发团队提出在炼钢生产中采用 CO2 代替部分顶吹 O2、底吹 CO2 代替全部 N2/Ar进行 CO2-O2 混合喷吹炼钢的工艺流程(见附件 1 工艺路线图),发明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炼钢喷吹 CO2 降尘、高效脱磷、脱氮/控氧及长寿底吹等系列技术,并完成了工业示范应用。
成熟程度及推广应用情况:成熟技术和产品。
推广应用情况:目前相关技术已成功在首钢京唐 300t 转炉完成工业示范(见附件 2 技术原理及实施效果),与鞍钢集团就“二氧化碳资源化应用技术项目”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推广应用于天津天管、西宁特钢电弧炉炼钢流程,取得良好经济和社会效益。
市场分析:本技术成果主要应用在钢铁冶金炼钢领域,包括转炉炼钢、电弧炉炼钢、LF/VD/VOD/RH 精炼、连铸保护气、轧钢加热炉等。
投资估算和经济效益分析:本技术投资规模约 1000~5000 万元,预期成本降低 5 元/吨钢以上,且显著提高钢材洁净度,产品附加值明显提升,社会效益显著。
成果亮点:1、2018 年中国金属学会组织召开了关于“二氧化碳在炼钢的资源化应用技术”的科技成果评价会,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本技术发明首次提出将CO2作为资源应用于炼钢的方法,是一举两得的节能减排环保新技术,属国际首创,成果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研发团队拥有该技术完整知识产权,获发明专利授权20余项,团队可根据不同的冶炼工况,制定可行性研究方案,整体设计 CO2 回收及应用的工艺路线,配套提供转炉 CO2-O2 混合喷吹炼钢工艺技术核心装备及冶炼模型,提供技术支撑及相关专利实施许可等服务; |
||
中国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技术成果一起共享 |
高纯度碳酸甲乙酯制备技术 | ![]() |
|
技术简介: 现有工艺中存在的催化剂对原料要求高,反应时间过长,转化率不理想,产品分离纯化
难度大等产业化关键技术问题。与现有方法相比,本项目技术优势在于:
(1)以DMC和DEC为原料进行酯交换反应,避免了产物中共沸体系的形成,产品分离
提纯简单。
(2)催化剂活性高,反应时间短,选择性高,产品经简单蒸馏处理即可得到能够满足
锂离子电池电解液的纯度要求的EMC产品。
(3)精馏分离获得的低沸点的原料DMC、高沸点原料DEC均可重复利用;固体超强碱
催化剂经分离后可回收重复利用。 |
||
中国新材料技术成果一起共享 |
基于云计算的电梯公共安全的研究与应用 | ![]() |
|
技术简介: 立项背景目前,现行的电梯信息系统主要有面向监管部门的电梯监察系统,面向检验检测机构的电梯检验信息管理系统、电梯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和面向使用单位、维保安装单位的电梯业务申报办理系统。随着近年来电梯数量高速增长的态势,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各类检验数据、维保数据也随之增加,也要求各类信息系统随之升级换代。而当前的电梯信息分散在各行政区域的各类信息系统之间,各行政区域的各类信息系统间由于各种原因,缺乏有效互联互通,使得电梯信息化体系仍然是一个条块分割、有限共享互通、相对封闭的体系,存在着数据资源浪费,形成了“数据孤岛”。
由于云计算技术具有高的可靠性、可用性和可扩展性等优势。本项目拟将云计算技术应用于电梯信息化工作,构建一个统一的电梯信息服务平台。平台将有效消除“数据孤岛”现象,有利于各相关单位综合、高效利用电梯信息资源。平台收集的电梯在全生命周期内的信息,将为电梯的监管提供充足的信息资源和决策支撑;进一步推动电梯检验服务升级和技术创新,提升检验机构的技术支撑地位;将为电梯相关者提供统一的信息平台,降低交易成本;将有效降低现有电梯信息系统维护升级成本,节省开支。
研究内容1)现有信息系统的信息共享需求分析和信息服务平台的信息共享需求分析;2)电梯信息服务平台分层体系的架构设计,研究平台分层体系的实现机制,主要包括虚拟化和混合多层次并行计算;3)信息服务平台构建与实现:包括信息服务平台物理架构设计,各平台分层功能/服务模块的设计与实现;4)基于电梯信息服务平台开发运行于移动终端的应用。 |
||
中国电子信息技术成果一起共享 |
电动客车轻量化用镁合金材料及其制备技术 | ![]() |
|
技术简介: 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电动汽车,被明确确定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而车身轻量 化是电动汽车产业的关键技术之一,轻量化可以有效的降低运行耗电量、提高续驶里 程。镁合金是目前得到应用的最轻的金属结构材料,是理想的汽车轻量化材料,被誉 为 21 世纪最具增长潜力的绿色工程材料。 山东省科学院新材料研究所在院创新工程支持下,实现了全镁车身骨架的电动客 车制造技术的研发,并于 2016 年联合开发出了世界上第一辆镁合金轻量化电动客车 (型号 SDL6832EVG,车上 8.3 米,24 座,实现了客车车身体骨架(底盘除外)的镁合 金轻量化。客车车身骨架全部采用镁合金轻量化材料。 本成果的实施可以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加快节能与新能源汽车 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培育电动汽车产业集群快速发展,推进区域城市经济发展 方式转变。 |
||
中国新材料技术成果一起共享 |
浪致湍流混合理论及海洋模式改进 | ![]() |
|
技术简介: 1.创立了海洋浪致湍流混合理论:突破了传统物理海洋学研究中能量级串的跨尺度认知障碍,发现了海浪在破碎前产生强湍流混合的新机制,在国际上首次将非破碎海浪产生的湍流定量、解析表达,原创建立了海洋浪致湍流混合理论,解决了数值模式中海洋上层湍流混合严重不足的科学难题。 2.揭示了非破碎波生湍流机理:利用最新的高维全息谱数据分析方法,揭示了海浪运动拉伸与压缩涡管是海浪在破碎前产生湍流的关键过程,首次阐明了海洋上层湍流混合的主体能量来源问题,发现浪致混合是海洋上层垂向热输送过程的核心机制,解决了海洋模式中诸多共性模拟偏差问题。 3.创建了耦合海浪的海洋模式:基于浪致湍流混合理论,在国际上率先构建了海浪-环流耦合的新型海洋模式,将国际主流模式的模拟精度平均提高了31%,本质性提高了海洋模式的模拟和预测预报能力,已为多起国内外高度关注的重大海洋灾害事件及中国海军航母作训等百余次军事任务和活动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
||
中国现代海洋技术成果一起共享 |
项目管理在ICU仪器设备规范管理的应用研究 | ![]() |
|
技术简介: 专家组对市科技创新指导类项目《项目管理在ICU仪器设备规范管理的应用研究》进行了材料验收。该项目管理模式有效的改善了原有分散式的ICU仪器设备管理工作,完成了包括仪器设备保养、标识规范设置、仪器设备定位放置、管理流程及相关制度的制定等.建立完善的仪器设备管理制度、规范操作,建立仪器设备使用、维护保养登记制度、维修登记制度以及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使科室仪器设备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证实了项目管理模式应用在仪器设备规范管理中有效提高护理人员仪器设备相关专业知识以及仪器设备熟练操作,提高科室护理管理质量,保障患者安全,降低仪器设备缺陷率,降低仪器设备维修成本,延长设备使用时间,减少医院支出费用及患者经济负担,有很好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收获了社会、医院和医务人员“三满意”。同时ICU仪器设备管理中项目管理模式的应用,发表在《中国医药科学》2018年4月第7卷。我院独立完成本次研究所有工作,包括仪器保养、标识规范设置、定位放置、管理流程及相关制度等,提高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取得很好的社会效益并在技术推广至全院乃至全市应用。ICU该项目管理模式的应用是卓有成就,不但提高效率,而且培养全院护理人才。 |
||
中国生物与新医药技术成果一起共享 |
基于生物监测当量构建环境污染对出生不良结局发生影响的预警预测体系 | ![]() |
|
技术简介: 课题来源与背景:不良出生结局的发生不仅与遗传因素有关,其中环境污染暴露对不良出生结局的影响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来自欧美的多项大型队列研究明确了不同环境污染物与不良出生结局之间的内在关系,且多项研究指出,与难以改变的遗传因素相比,通过鉴别出与不良出生结局密切相关的环境污染因素从而采取有效干预措施降低不良出生结局的发生,其取得的社会经济学效益最大。在过去30年发展过程中,由于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粗放型生产模式所带来的高能耗使我国成为全球最为严重的环境污染国家之一,尤其是近年来,环境污染累积危害效应开始显现。同时随着我国二胎政策的实施,高龄产妇逐渐增多,这种多危险因素重叠下造成的健康危害和远期效应更值得关注。然而环境污染对不良出生结局的影响不仅受污染物的来源、污染物种类、内聚成分和浓度的影响,而且也与不同地区不同人群遗传背景的差异有关;因此在评价环境污染对不良出生结局的影响效应时不能直接搬用欧美国家研究数据,必须开展基于国内人群污染物暴露的相关研究,鉴别出主要的相关环境污染物,并阐述暴露组分产生的生物学效应和关键分子通路靶点,筛查早期人群生物标志物应用于疾病风险预测,将为我国居民不良出生结局的预防和干预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因此,在对我省典型区域环境污染物进行充分解析基础上,以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FASs作为环境暴露标志物,评估36种环境污染物与不良出生结局(早产和低出生体重)的暴露-反应关系,进一步采用结合细胞功能学实验,识别与早产相关的“毒性通路”和“关键靶点”,从而能有效降低环境污染致不良出生结局的疾病负担,为生命早期环境污染暴露健康影响的早期预警和精准预防提供有效的生物监测指标和暴露风险评价技术。
研究目的与意义:通过本项目的中澳国际合作和优势互补,在对我省典型区域环境污染物进行充分解析基础上,基于生物监测当量计算出各污染物对出生不良结局的贡献率,根据其归因危险度大小筛选出优控的环境污染物,构建环境污染对出生不良结局发生的预警预测体系,并进一步对优控的污染物进行源解析,并为政府提出可行的干预控制策略,对保护我省居民的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论点与依据:通过母婴出生队列研究研究,对比PFOS、PFOA、PFDA、PFBA、PFHxS、iso-PFOS、Σ3+4+5m-PFOS等36种环境污染物对不良出生结局的影响效应,发现PFOS和PFOA异构体对不良出生结局的影响最高。基于临床病例对照研究,明确了PFOS、PFOA异构体对先心病的毒性效应最为显著。进一步通过人群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PFOS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浓度,胎儿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风险增加了11%~26%。本项研究结果不仅将为人们深入认识环境污染的健康危害,同时也为环境暴露的早期健康防治和安全预警提供一条崭新的研究工作思路,进而为政府部门提供快速可靠的决策依据。 |
||
中国资源与环境技术成果一起共享 |
具有界面电荷岛的ENDIF SOI 高压器件及其集成技术研究 | ![]() |
|
技术简介: 本项目中的 Super Junction SOI LDMOS 结构因为其结合 Super Junction 结构、ENDIF 理论和线性变掺杂结构的优势,利用 ENDIF 理论提高 Si 层和介质层临界电场、利用线性变掺杂结构对电场分布进行优化,利用 Super Junction 结构降低比导通电阻,成功实现 977V 耐压和 145mΩ.cm2 的比导通电阻,部分技术用于 SOI 工艺平台开发。本项目提出具有界面电荷岛的介质场增强 ENDIFSOI 高压器件,通过在 SOI 层与埋氧层界面处引入高浓度掺杂区,借助未耗尽高掺杂区内的电离杂质库仑力以及电场力的综合作用在界面束缚电荷,利用界面电荷对介质场的增强作用和对 SOI 层电场的削弱作用来提高器件耐压,使得器件击穿时介质层电场从常规的 90V/μm 提高至 500V/μm,进而使得在器件发生击穿时,单位厚度的埋氧层上可承担更高的纵向耐压,从而打破常规 SOI 高压器件的纵向耐压限制,实现 1000 级 SOI 高压器件及电路。
可为 SOI 结构的进一步研究与设计和突破 SOI 高压器件及电路在智能功率领域应用的瓶颈填补 700V 以上实用 SOI 横向高压器件的空白提供指导方法。无论从 SOI HVIC 的延伸,还是从功率电子学的纵深发展,亦或从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发展来看,具有界面电荷岛的介质场增强 ENDIF SOI 高压器件及电路都是一个新的科学领域和应用领域,其为 600-1000V 新型 SOI 高压器件及电路的实现奠定基础,并可改善传统 600V 以下级 SOI 高压器件及电路的自热效应。 |
||
中国高技术服务技术成果一起共享 |
激光-KTIG复合焊技术(LKBTIG) | ![]() |
|
技术简介: 1、技术原理与优势:利用激光焊接技术提供的高能量密度激光束作为热源,通过对焊枪结构进行调整, 实现对钨极的高速强制冷却,使得电弧能量和电弧压力显著增加,同时在焊接过程中可形成一个高度稳定、自我纠错的全熔透焊接小孔,形成与穿孔型等离子弧相似的穿孔型焊接,实现大厚部件的高质量焊接。2、焊接成型及组织性能:与常规TIG及KTIG工艺相比,该技术针对液态金属表面张力较小的低碳钢材料可实现稳定的匙孔焊接过程,且无需填丝和坡口准备工作,焊接效率为传统TIG的6-10倍,并且克服了激光焊接的使用功率和装配精度限制。焊缝中心组织较为均匀,也是网状等轴品,弥散分布大量微小第二相析出物,熔合线附近主要为均匀的细长柱状晶。3、应用前景与市场:本技术焊接厚度在16mm以下的材料(如铁素体不锈钢、奥氏体不锈钢、双相不锈钢、钛合金、锆合金等)既不需要填丝也不需要开坡口,能够以比传统TIG焊接技术快100倍的速度进行焊接,实现单面焊接双面成型,生产效率较传统TIG焊大大提高。但在焊接厚板时,锁孔TIG由于电流较大且电弧形态与等离子弧相比较为舒展,使得热影响区范围较大,同时锁孔形状呈碗型,熔透区间很窄,实际应用过程中很难获得合适的参数,因此只能焊接液体表面张力系数比较高的金属,比如说钛合金。该技术应用于重型汽车轮毂的焊接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焊接过程无需填丝,显著降低焊接成本,且正背面余高可精确控制。 |
||
中国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技术成果一起共享 |
中文
/ENG
/PYC